查看 36 回复 0

秦三5.7:蔡泽见逐于赵

364

主题

1

回帖

130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04
发表于 2025-6-3 15: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出自《战国策·秦策》,记载了蔡泽取代范雎成为秦国丞相的关键事件,时间跨度约在公元前255年(秦昭王五十二年)至秦庄襄王时期(前249-前247年)。; a- `6 A' `5 D) a. P- V% o
* d3 V: t6 F% @6 N" E" |0 |' Z, c
【原文】
' A! e# c7 [, }5 r( ~2 s- D8 R6 l. l) X$ U+ a: k; O/ s, G+ r
蔡泽见逐于赵[1],而入韩、魏,遇夺釜鬲于涂[2]。闻应侯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3],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骏雄弘辩之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 r1 F6 O8 y9 H+ T4 I) r5 x8 K+ g9 q
& o9 P) q6 ]9 R! q) Z. d4 e
+ P+ G" V  S& q
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常宣言代我相秦[4],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吁!何君见之晚也。夫四时之序[5],成功者去。夫人生手足坚强,耳目聪明圣知,岂非士之所愿与?应侯曰:然。蔡泽曰:质仁秉义[6],行道施德于天下,天下怀乐敬爱,愿以为君王,岂不辩智之期与[7]?应侯曰:然。蔡泽复曰:富贵显荣,成理万物[8],万物各得其所;生命寿长,终其年而不夭伤;天下继其统[9],守其业,传之无穷,名实纯粹[10],泽流千世,称之而毋绝,与天下终。岂非道之符,而圣人所谓吉祥善事与?应侯曰:然。泽曰:若秦之商君,楚之吴起[11],越之大夫种[12],其卒亦可愿矣。应侯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曰:何为不可?夫公孙鞅事孝公[13],极身毋二[14],尽公不还私,信赏罚以致治,竭智能,示情素[15],蒙怨咎,欺旧交,虏魏公子卬[16],卒为秦禽将,破敌军,攘地千里。吴起事悼王,使私不害公,谗不蔽忠,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固毁誉[17],必有伯主强国[18],不辞祸凶。大夫种事越王,主离困辱[19],悉忠而不解[20],主虽亡绝[21],尽能而不离,多功而不矜,贵富不骄怠。若此三子者,义之至,忠之节也。故君子杀身以成名,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何为不可哉?
! Q' t4 z. b1 J5 \% B- D" M- D
3 h0 U$ e" I7 {* N1 s: o& j

; K: h) M# K. i' [$ h6 `8 ?! G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父慈子孝,夫信妇贞,家之福也。故比干忠[22],不能存殷;子胥知,不能存吴;申生孝[23],而晋惑乱。是有忠臣孝子,国家灭乱,何也?无明君贤父以听之。故天下以其君父为戮辱,怜其臣子。夫待死而后可以立忠成名,是微子不足仁[24],孔子不足圣,管仲不足大也。于是应侯称善。
* Q: [5 M% J  V: N0 C: y2 C/ z& l5 m* K% F4 ?9 Z
& N4 l( K+ E4 |" D# d% Z
蔡泽得少间,因曰:商君、吴起、大夫种,其为人臣,尽忠致功,则可愿矣。闳夭事文王,周公辅成王也,岂不亦忠乎?以君臣论之,商君、吴起、大夫种,其可愿孰与闳夭、周公哉?应侯曰:商君、吴起、大夫种不若也。蔡泽曰:然则君之主,慈仁任忠,不欺旧故,孰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应侯曰:未知何如也。蔡泽曰:主固亲忠臣,不过秦孝、越王、楚悼。君之为主,正乱、批患、折难,广地、殖谷,富国、足家、强主,威盖海内,功章万里之外,不过商君、吴起、大夫种。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窃为君危之。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进退、盈缩、变化,圣人之常道也。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至葵丘之会,有骄矜之色,畔者九国。吴王夫差无适于天下[25],轻诸侯,凌齐、晋,遂以杀身亡国。夏育、太史启叱呼骇三军,然而身死于庸夫。此皆乘至盛不及道理也[26]。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兵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立威诸侯。功已成,遂以车裂。楚地持戟百万,白起率数万之师,以与楚战,一战举鄢、郢,再战烧夷陵,南并蜀、汉,又越韩、魏攻强赵,北坑马服,诛屠四十余万之众,流血成川,沸声若雷,使秦业帝。自是之后,赵、楚慑服,不敢攻秦者,白起之势也。身所服者,七十余城。功已成矣,赐死于杜邮。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壹楚国之俗,南攻杨越,北并陈、蔡,破横散从,使驰说之士无所开其口。功已成矣,卒支解[27]。大夫种为越王垦草创邑,辟地殖谷,率四方士,上下之力,以禽劲吴[28],成霸功,勾践终棓而杀之[29]。此四子者,成功而不去,祸至于此。此所谓信而不能诎[30],往而不能反者也。范蠡知之,超然避世,长为陶朱。君独不观博者乎?或欲大投[31],或欲分功[32],此皆君之所明知也。今君相秦,计不下席,谋不出廊庙,坐制诸侯,利施三川,以实宜阳,决羊肠之险,塞太行之口,又斩范、中行之途[33],栈道千里于蜀、汉,使天下皆畏秦。秦之欲得矣,君之功极矣。此亦秦之分功之时也。如是不退,则商君、白公、吴起、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长为应侯,世世称孤,而有乔、松之寿[34]。孰与以祸终哉!此则君何居焉?应侯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3 n& \# @6 r% r8 R& b  s& V

9 J; R+ |" l% O

1 b, t5 [9 V0 K- j8 r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曰:客新有从山东来者蔡泽,其人辩士。臣之见人甚众,莫有及者,臣不如也。秦昭王召见,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应侯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强起应侯,应侯遂称笃,因免相。昭王新说蔡泽计画[35],遂拜为秦相,东收周室。( a. E. V2 L* [2 F. G7 A; [

4 X# V3 c5 e# }9 F! Z
' T" w  a2 x! {. q$ }& J
蔡泽相秦王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刚成君。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36],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8 a% A* G" w2 u% B+ A
$ Q: [7 X6 J: ]! O: s+ D1 E
【注释】& P) s; {( c  Y$ Z
1 e* [. d& D7 D" V) i4 }
[1]蔡泽:燕人,多智善辩,曾游说诸侯,不被任用。后入秦,为秦所用。
; s1 W& x5 A. c/ i- m% D[2]釜鬲:蒸锅和曲足鼎,泛指炊具。9 Z* J. ^/ [1 f# S0 Z# a
[3]郑安平:魏人,与范睢同时入秦,曾率兵攻赵,兵败降赵。王稽:秦人,为河东守,因通诸侯罪被杀。郑、王二人皆范睢所任,蔡泽入秦,正乘范睢难以自处的时机。
- G3 k, N4 W6 O[4]常:通尝,曾。- \2 c+ a, M& r( s$ j: g0 c5 h/ ~0 C  d
[5]四时之序,成功者去:一年四季的次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各尽其功,功成则前者让位于后者。这里比喻人应当功成而身退。2 _! Z& Q- g9 S, q" l: {" \( m: C
[6]质仁秉义:犹言依仗仁义。质,犹主。秉,操持。) l8 b! ]# X: E! ]
[7]辩智之期:能言辩有智慧的人所期望的。
0 _/ J5 F0 \( R, A[8]成:使成长,长养。理:治理。1 G* @" M/ c% I' s
[9]统:犹传统。
3 P8 W9 D: W7 z2 _# [' h[10]名实纯粹:名与实两者完美无亏。
  g+ ?4 m! |. W[11]吴起:卫国人,初仕于鲁、魏,后入秦为相,辅佐悼王变法;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吴起被杀害。
" x; n3 j1 {+ J  b3 h# s  ^[12]大夫种:春秋时越国大夫文种,字少禽,辅佐越王勾践灭吴雪耻,有大功,后被勾践赐剑自杀。
, o8 I; p; R# g* K[13]公孙鞅:即商鞅。; n$ c9 U9 H! k8 w( F8 V5 p
[14]极身毋二:竭尽自己的才智,没有二心。
0 J. ^# _5 X- V3 c  F* Z2 ?[15]情素:真情实意。素,亦作愫,真情。3 Y% y- S4 u- `1 j2 }
[16]公子卬:魏将,与公孙鞅为旧友,被公孙鞅设计诱捕,故上句说欺旧交。7 l) B2 _7 _0 Q) h8 |
[17]固:通顾。
  B, L1 n6 d# g2 u( b7 b[18]必有:若为。必,如果。有,义通为。
! o4 N6 T" J' p* u, s3 G* Y8 I[19]离:通罹,遭受。$ v, A- o3 u. C5 i/ e1 b7 ?! N
[20]解:通懈,懈怠。# b* _" p! b9 x: m
[21]主虽亡绝:越王即使处于危亡的绝境。主指勾践。8 ~3 |$ s8 [! S3 j/ N- Q
[22]比干:殷末大臣,纣王叔父。纣王荒淫误国,传说比干屡次强谏,最后被剖心而死。
$ _" d7 a2 r0 V' S6 ^[23]申生:
' x' g! A1 h: H) G2 q3 X
" v7 b) k4 C) r  q: }) o; g春秋时晋献公太子,受到骊姬的诬谄,他为了全孝,既不申辩,也不出亡,自缢而死。其后晋国内乱持续二十年。+ J" v$ m& ]9 c% \7 r7 O( s1 Z# i5 W
[24]微子:名启,商纣王的同母兄,一说为纣王的叔父。他谏纣王不听,即亡命于外,后被周武王封于宋,以奉殷祀。孔子曾称微子、箕子和比干是殷商的三位仁人。0 l9 \0 d( g- p4 I8 `
[25]适:同敌。* M5 r1 A2 y( A; M7 E6 R% q+ W
[26]及:《史记》作返。" X  Z, |  {/ d# i
[27]支解:即肢解。3 q. J1 y" m0 @! k) d- e
[28]禽:通擒。' `3 M: A% _; b5 Z* Y+ m& K
[29]棓:同背。8 R, g) o6 i! u% b3 B4 _
[30]信:音申,伸展。诎:音屈,委曲。, G; r# `  Q7 L3 C* U2 y. V2 U$ m
[31]大投:大下赌注而求全胜。
3 c, x' l) N7 v: c- K- s" w[32]分功:分胜者之所获。
" C: y  l# h  q* e[33]斩范、中行之途:言断绝三晋之路。范氏、中行氏,是春秋时晋国六卿中的二卿,这里代指三晋。  r# L. l* c* E6 X
[34]乔、松之寿:仙人王子乔、赤松子那样的长生不老。
7 P1 U" }* K% J[35]说:通悦。
+ I" s- A2 o+ r0 \- O[36]事:据鲍本补。
: g  G* Q( n' N3 k6 a. x/ V: Z
$ X9 _( N+ z8 S! q* C- L【翻译】
6 E" X' e% w  Y1 A3 z1 ]/ d1 h$ J+ }) C6 I. f
蔡泽被赵国驱逐,逃亡到韩、魏,途中又被人抢走炊具。听说秦相应侯范睢任用郑安平、王稽而两人都犯下重罪,致使范睢内心惭愧。蔡泽便决定西行入秦,去拜见秦昭王,派人扬言以激怒范睢说:燕国人蔡泽,是天下雄辩豪杰之士。他一旦见到秦王,秦王必定任命他为相国而夺去您的位置。& T2 \& w# m! y% C

0 [; V/ q2 h; r" \( Z9 h+ y, N+ E应侯范睢听说之后,就派人召见蔡泽。蔡泽进来时,只是拱了拱手。范睢本来已不高兴,等到见了面,蔡泽又倨傲无礼。范睢责怪他说:你曾扬言,要取代我担任秦相,有没有这回事呢?蔡泽回答说:有。范睢说:愿听其详。蔡泽说:唉,阁下怎么预见这么差呢!四季的变化,是本着功成身退’的自然法则。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手脚都很健康,耳聪目明,像圣人一样贤智,这难道不是每个人所期望的吗?范睢说:是的。蔡泽说:依仗仁义,遵循自然规律,施行恩德于天下,天下人都会由于感恩而敬爱他,并且都希望他为君王,这不是能言辩、有智慧的人所期望的吗?范睢说:是的。蔡泽又说:富贵荣耀,善治万事,使万物各得其所;性命和寿命,每个人都享尽天年而不致夭折;天下人民都能继承他们的传统,守住他们的基业,传给无穷的后代,名与实两全其美,恩泽流传万年,受人赞美而不断,与天地相始终。这难道不是符合道义,而圣人所称赞的吉祥善事吗?范睢说:是的。蔡泽说:例如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文种,他们最后也都完成了他们的愿望了吗?范睢知道蔡泽要用辩辞使自己陷于窘境,于是就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商鞅臣事秦孝公,竭尽自己的才智,绝无二心,公而忘私,赏罚分明,而秦国大治,竭尽智能,表露真情实意,却蒙受怨恨和责难,他为秦国而欺骗老朋友,俘虏魏公子卬,最后终于为秦国擒获魏将而大破魏军,侵夺土地达千里之广。吴起臣事楚悼王,绝不以私损公,更不用谗言来隐蔽忠节,说话不苟且求同,做事不苟且相容,遇到应行的大义,就不顾毁誉,一心想要使君王成就霸业,国家富强,而不避祸福吉凶。大夫文种臣事越王勾践,当君主遭遇困辱惨境时他忠心爱主而不懈怠,君王虽然被敌人俘虏,仍然竭诚尽智而不背弃,功劳大而不夸耀,富贵也不骄傲。像上述三位忠臣,可以说是义行极致,是忠君的最高典范。所以君子牺牲性命来成就名节,只要是大义所在,虽死而无悔,为什么不可以呢?
* j" Q$ F2 o! x* E! ?5 z/ q* V
$ i" M0 ^/ u# I2 h9 {蔡泽说:君主圣德,大臣贤能,这是天下之福;君主贤明,大臣忠诚,这是国家之福;父亲慈爱,儿子孝顺,丈夫讲信义,妻子有贞节,这是家庭之福。所以比干忠君爱国却不能保存殷朝,伍子胥有智慧却不能保存吴国,申生孝顺而晋国发生内乱。有忠臣孝子,国家仍然灭亡骚乱,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没有明君、贤父来采纳。所以天下人为君父不圣明而杀戮与侮辱忠臣孝子,而哀怜做臣子的。假如一定等到死才能尽忠成名,恐怕微子不足以成为仁人,孔子不足以成为圣人,管仲也不足以成为伟人了。这时范睢认为蔡泽的话很对。5 M1 B' v, _1 y7 t4 L* W$ f  L
8 _5 i5 b, k( v3 D6 w$ g' j
蔡泽得到一个机会,就问道:商鞅、吴起、大夫文种,他们为人臣能够尽忠立功,算得如愿了。闳夭臣事周文王,周公辅佐周成王,难道不也是尽忠吗?然而就君臣而论,商鞅、吴起、大夫文种,他们所希望的与闳夭、周公比,又怎么样呢?应侯范睢说:商鞅、吴起、大夫文种当然不如闳夭、周公。蔡泽说:然而阁下的君主慈爱仁义而信任忠臣、不欺凌故旧,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勾践相比,又怎么样呢?范睢说:不知道怎么样。蔡泽说:阁下的君主并不像秦孝公、越王勾践、楚悼王那样亲信忠臣。而阁下为君主,在平定内乱、消除祸患、排除患难、扩充疆土、发展农业、振兴国家、强化君主,威权压倒全国,功业扬名万里之外等方面,并没有超过商鞅、吴起、文种。但是阁下的地位和俸禄,家中的财富都已经超过他们三人,然而阁下还是不隐退,我深为阁下担忧。古谚说得好:太阳升到正午后就开始落,月亮圆满后就开始亏。’万物都是盛极而衰,这是大自然的规律。进退、伸缩、变化,这是圣人所认定的常理。古时齐桓公九次会合诸侯,匡正天下,到葵丘之会时桓公显出了骄纵之色,因此就有九个国家背叛他。吴王夫差,无敌于天下,因此轻视诸侯,欺凌齐、晋两国,到后来国破人亡。夏育、太史启一声叱咤能使三军震撼,然而他们本人却死于普通人之手。这都符合至盛不返的规律。商鞅为秦孝公制定度量衡、改革货币、废除井田、重划土地,教民耕种和作战,因此大军一出动就拓展疆土,军队休整而国家富强,所以秦无敌于天下,在诸侯间建立了威权。功业建成以后,就遭五马分尸之刑。楚国拥有雄兵百万,然而白起仅率几万秦兵,与楚交战,一战便攻陷楚都鄢和郢,再战而焚烧夷陵,往南吞并蜀、汉,又越过韩、魏攻打强大的赵国,在北方坑杀和屠戮了马服君及四十多万兵卒,血流成河,凄惨哀嚎之声像打雷,使秦成就帝王之业。从此以后,赵、楚两国折服而不敢攻打秦国,这都是白起之力。亲自攻下的城池有七十多座,他功业已建成了,却赐死于杜邮。吴起为楚悼王罢免无能的朝臣,撤销无用的机构,废除多余的官吏,杜绝请客说情的风气,改良楚国的风俗,往南攻打杨越,往北兼并陈、蔡,摧毁连横政策,解散合纵之约,使游说之士没有开口余地。功业已建成了,最后却遭肢解分尸。大夫文种为越王勾践除草建城,开荒种粮,率领四方军队和全国上下的人民,打败强劲的吴王夫差,成就了霸王功业。越王勾践却背信弃义把他杀了。这四位贤臣,都是功成而不退,才遭如此大祸。这就是所谓伸而不能屈,往而不能返’的人。只有范蠡深知此理,以超然的姿态功成身退,长期做巨富陶朱公。阁下难道没有看过赌博的人吗?有时想孤注一掷,有时想分胜者所获。这是阁下最清楚的。如今阁下当了秦国相国,为了谋划国家大事而终日不离席,为了制定策略而不走出朝廷,坐在朝中控制诸侯,威仪施行于三川,借以充实宜阳,打开羊肠之险,封闭太行要塞,切断三晋的道路,修栈道千里通往蜀汉之地,使天下诸侯都畏惧秦国。秦王的欲望得到了满足,您的功勋已到顶峰,这也是秦分胜者所获之时。如果此时不知隐退,商鞅、白起、吴起、文种之祸不远了!您为何不在此时归还相印,让位给贤能之人,这样必定有伯夷让国一样的廉名,又可长期为应侯,世代称孤,更能和仙人王子乔、赤松子一般长寿。这与最后以祸结束相比,又怎么样呢?范睢说:说得好。于是延请蔡泽入座,待以上宾之礼。
% n/ x2 z! \, u3 s: u# F6 S0 I* B5 |! Y+ s8 S! {9 _
过了几天,范睢入朝,对秦昭王说:有位新从东方来的客人蔡泽,其人雄辩,臣阅人无数,无人能与之相比,臣自愧不如。于是秦昭王召见蔡泽,与之谈论,十分赏识,于是拜为客卿。范睢借机称病,请求归还相印。昭王勉强范睢出来视事,范睢便推言病重。昭王只得免了范睢的相位。昭王新近欣赏蔡泽的计谋,于是任命他为相。蔡泽助秦昭王吞并了东周国。1 i- t0 b8 D% R$ d3 y# H

$ U; e* z( r  Y( G$ |2 h. X蔡泽出任相国没几个月,有人便恶意诽谤他,恐招杀身之祸,便称病辞官归还相印,得封为刚成君。他在秦十多年,历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最后任职于秦始皇朝。曾为秦出使燕国,三年之后令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
1 m( x8 s# A3 u- L+ j3 e5 c4 P% S1 n( I' W9 S' Z

+ ?0 N' g! g" X! z9 h2 o2 V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