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l x6 V1 g8 ?. h: q: @6 O
做销售的都懂一个扎心真相:客户不跟踪,到头一场空。/ {+ x9 r9 S H6 C' v5 G0 M M6 X8 [& X
0 Y5 I1 g V) f3 y v2 p: U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经历?刚聊完客户说 “很感兴趣”,结果发了 3 天 “早上好”、5 条节日祝福,客户反而把你拉黑;明明跟了 3 个月的单子,天天问 “考虑得怎么样”,最后只等来 “已读不回”。# y) D+ P0 [- M) B$ T8 ^0 T7 s
9 i3 z' }6 _7 m6 {1 A) x别慌,不是你不够努力,是没找对跟进的 “节奏”。
`- g6 N+ V O+ i0 b
3 D g9 y& H# A. s) Q6 O$ h+ ~我见过最牛的销冠,把 “跟进” 做成了 “客户主动催单” 的局 ——90% 的成交,都靠这 “从刷存在到促成交” 的 3 层策略,今天把干货全拆给你。: r* y0 h- N+ |# z$ c
, z# I+ l4 h- {; D
第一层:别做 “问候机器”!有感知的跟进,1 次顶 10 次0 H2 l0 Y ^5 b( d5 r- W/ m- l: R
1 t6 G" x( j3 z0 B! V+ D" ?刚做销售时,我踩过一个大坑:每天雷打不动给客户发 “早安表情包”,节日凑热点发祝福图,朋友圈刷屏产品介绍,总觉得 “出镜多了,客户总会想起我”。
' Z1 \0 S& V' @) [
0 N h) S/ x& {5 `4 A直到有次跟客户吃饭,他半开玩笑说:“你发的消息我都不敢点开,怕又是要我买东西。”
* _5 S& H: y5 i0 n [% d
: \; `5 t5 ]! ]6 o7 i后来才明白:跟进的核心不是 “你出现了多少次”,而是 “客户看到你时,能不能想起‘你是谁’”。
' o; M6 g" r0 ?& k8 ?; ^' {% x( W* g0 \! m: N. G; i4 u. i6 o' r
哪怕客户只花 1 秒钟想:“哦,这是上次跟我聊过餐饮会员方案的销售”,也比 100 条 “早上好” 有用。+ e6 L: {- g7 c. n( G' @
( \9 k1 O `+ _4 O* p
分享 3 个我现在每天用的 “有感知跟进法”,亲测客户回复率提升 60%:
, ~6 I% H* E; w! A, g& `5 S
6 x0 M8 Z# v K! w9 I. t+ l: d行业小案例挂钩需求:给做餐饮的客户发 “上周帮 XX 餐厅做了周末亲子套餐,客单价提了 20%,想起你之前说想解决周末客流少的问题,要不要看看他们的活动流程?”(不推产品,只关联他的痛点)
5 V$ L& f1 s z/ n. g2 h
& | E+ x0 a4 f9 t x7 V补上次的 “聊天尾巴”:客户上次说 “没时间看方案”,3 天后发 “上次你说忙,我把方案里你最关心的成本测算部分摘出来了,就两页,闲了可以瞟一眼”(帮客户省时间,还能续上话题); q3 l% c y- O# f& |( O
' _4 Z* H: {2 `. K! a2 P P' y
“轻钩子” 唤醒注意力:给做零售的客户发 “刷到你朋友圈发新品了,我们之前帮 XX 品牌做新品试销,首周复购率就到 35%,要不要给你分享下他们的用户调研方法?”(用他的动态切入,不生硬)
W# T8 |4 l2 e
: d ?# v" ]7 Z+ @1 @记住:第一层的目标不是 “成交”,是让客户 “看到你名字时,不觉得陌生”。( d. \: S! q3 X& j/ E
) Z% A- ]; `* p. N0 Z" k第二层:从 “推销的” 变成 “能参考的”,信任才会来; Z6 |) O: C4 r! Q& ]
' n- G5 J+ |) @1 U: { o5 x2 k. H# M如果第一层让客户 “记得你”,那第二层就要让客户 “信你”。
6 }1 ?. y, n' v0 u; Y. o; Q$ w; ]' J5 ?4 s* P
很多销售卡在这步:客户记得你,但你一推产品,他就躲。为啥?因为客户心里在打鼓:
' m4 m7 V" G% R
) b# H6 b; H% ]9 b% \! S: v* j# q“你懂我们行业吗?”“你说的方法,真的能解决我的问题吗?”
a0 |7 R0 L8 B4 z, J* g# P& Z$ n9 k0 ~- ?* o! {
销冠的破局点是:把 “我要卖你东西”,变成 “我帮你找方向”。
) v/ R) k6 t; ^( H
( V$ m4 Y; R% Y8 o7 R" U( r我之前跟进一个连锁超市客户,聊了 2 次都没进展,后来换了个思路:, B% J9 H* n: S- x
+ B F- M. H: V" [: T
先给她发 “最近观察到你家门店在推社区团购,但订单集中在晚上,其实可以试试‘早鸟自提优惠’,上次帮 XX 超市做,早上订单占比从 10% 涨到 30%,还能分流晚高峰”(给观察 + 建议,不是推产品)
* r+ _4 {6 e. U" d5 J- f3 C; i5 n3 b
过了 3 天,再发 “这是 XX 超市做早鸟活动的执行表,包括怎么跟社区团长配合、怎么设置优惠门槛,你要是想试试,我还能帮你算下成本”(给落地工具,不是画大饼)
1 L+ H" d" G6 \
9 c ~' i6 Z- w5 D. }最后说 “下周我们有个小沙龙,就 3 个超市老板聊‘社区团购怎么避坑’,你要是有空,我帮你留个位置,不用逼单,纯交流”(给轻量体验,降低防备)! h# g- @6 d+ X" p3 Q: `
结果客户主动说:“你们这方法挺实在,要不先拿 2 个门店试试?”; O% b6 o) `8 W6 a4 O" o+ S
# t4 ^* {, e: @* H2 g记住:客户不会因为 “你说产品好” 而信任你,但会因为 “你懂他的难处,还能给办法” 而依赖你。0 D# _; t s. S; L2 j! ^
- x4 T' D: R8 o6 ^/ Y9 k
第三层:别催 “签单”!给个 “动起来” 的理由,客户才会接& _# G3 n4 Y a
. b- E3 D/ s$ u3 @$ Y2 l
最让销售焦虑的,莫过于 “客户说感兴趣,却一直不下单”。
/ B$ H: l+ n% e( `0 F6 p7 |# D4 o1 V H- t- A% J
我以前也天天问客户 “考虑得怎么样了”“月底能不能定”,结果客户越来越冷。直到有次销冠教我:催单的核心不是 “逼客户做决定”,而是 “给客户一个‘现在动’的合理理由”。- X4 ^. T0 u5 _2 Z: i
" y q6 f+ b4 W分享 3 个百试百灵的 “下一步钩子”,比 “催单” 管用 10 倍:
& p v3 i2 H% `# x
1 y% D. b! Q* ]+ E* @, j“体验式” 钩子:“基于你上次说的门店坪效问题,我让产品部做了个简易测算表 —— 你把门店面积、客流数据填进去,就能出 3 个优化方向,要不要发你试试?不用花钱,先看效果”(用 “轻体验” 让客户动起来,还能收集更多需求)' W( _/ k& u+ C1 n t6 w% m2 K; v ?
5 `$ D/ t; F- _7 _“时机型” 钩子:“这个月我们有老客户升级福利,要是这周能确定需求,我能帮你申请 2 个月的免费运维服务 —— 下个月就没这个政策了,你要是觉得方案没问题,我先帮你锁个名额?”(用 “稀缺性” 给客户一个 “现在动” 的理由,不压迫)+ K3 l5 N$ L9 @
, {+ o4 K( S6 t1 ]/ a4 P9 W! n“缓冲式” 钩子:“要是你担心全量推有风险,咱们可以先拿 1 个门店试点,跑 2 周数据 —— 要是效果好,再全量;要是不好,咱们再调整,这样你这边汇报也有数据支撑,压力小很多”(给客户 “安全垫”,降低决策门槛) n/ p3 e1 d- y& B1 w
! m, y1 X4 x& N上次用 “缓冲式” 钩子跟进一个客户,他当场说:“那先试 1 个门店吧,这样我跟领导也好交代。”
7 \4 s8 E0 b3 M9 \$ ?6 M5 U
! u5 P; k3 M$ ~# a最后总结:跟进不是 “硬凑次数”,是 “设计节奏”
0 z: S1 y& V3 ?+ n$ f$ o! `& B$ R% g3 W7 V; C
很多销售觉得跟进是 “熬时间”,其实是没搞懂:跟进是一场有设计的 “推进战”,3 层一步都不能跳。
" w6 P: o- d: d [' ~- G* \* {; Y" j
第一层:让客户 “记得你”(用有感知的互动,打破陌生)! x& I7 Q2 ]3 Y' I/ }
第二层:让客户 “信你”(用行业洞察,变成他的 “参考源”)
; y. m! o( Z2 M第三层:让客户 “动起来”(用合理钩子,降低决策门槛)
% `9 V& ~ J3 }7 A$ ~) u% @2 A# J
下次再跟进客户,别再发 “早上好” 了 —— 试试这 3 层方法,你会发现:客户不是不买单,是你没给对 “买单的理由”。. w. \/ T& m {1 |
' N* B, m5 |4 d: X最后问一句:你跟进客户时,最头疼的是 “客户记不住你”,还是 “客户不行动”?评论区聊聊,我帮你出主意~
8 x5 K8 ]0 T# U& r' U( C2 f# M1 r0 ^' A8 x2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