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粉们可能发现了,我很少聊 INTP。说起来,这背后其实有点个人原因 —— 高一时候的初恋就是 INTP,那段经历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创伤,花了快十年才慢慢走出来。后来大学认识的一个好朋友也是 INTP,可惜我们也有过好几次特别激烈的观点冲突。还有个同辈亲戚是 INTP,遗憾的是关系一直挺冷淡。
2 E2 [/ K9 l+ [
9 F% n- U% w+ S: e( t+ l虽说随着年龄增长,很多事都翻篇了,我和他们现在还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但我总担心自己会不自觉地带着偏见。所以才尽量回避谈论 INTP。要是大家觉得我后面说的有主观色彩,欢迎 INTP 小伙伴在评论区补充或者纠正呀。' T) L5 k C! w0 `1 f
9 N; m- `3 W' h% b" ?/ m有个很流行的说法,说 INTP 是 “最温暖的机器人”,这容易让人觉得他们冷冰冰的,没什么情绪起伏。或许在社交场合,他们看起来确实有点冷淡,但比起 INTJ 动不动就 “掉面具”,INTP 的社交表现要稳定得体得多,尤其是成熟的 INTP,还挺有亲和力的。
( I; n5 ~7 d% ^) A2 |, D" m, d' K1 x e2 r3 b0 i; H* K" l
而且他们对社交氛围特别敏感,可敏锐归敏锐,把控能力却通常不太行。这就导致他们很难进入舒适的交谈状态。要是觉得氛围尴尬,往往会采取消极回避的方式,比如低头玩手机,心里却在不停地分析现状,琢磨着怎么熬过这段难熬的时间。这时候要是强迫他们融入,他们可能会突然冒出些特别尖锐的话。或许他们只是在梳理逻辑,但话里话外好像带着质疑的语气,很容易让人觉得他们不屑于交流,显得傲慢,可实际上,他们是社恐啊。
4 @7 J- a0 ?6 h1 x
5 `0 E2 r" }) X. K3 l: W3 ~年纪小的 INTP 特别依赖自己的分析框架,可不成熟的逻辑体系常常让他们觉得很多事不合情理、说不通。因为太相信自己的分析框架,他们可能会尖锐地指出别人的逻辑漏洞,或者用一种逻辑自洽但简单粗暴的方式下结论,把超出自己思维框架的因素都当成不重要的细枝末节忽略掉。而且他们对自己的分析结论特别笃定,自然就容易惹得别人不快。
/ q: s/ M& H' d1 U
3 V S" o3 @/ S/ l4 h$ z8 f+ V成长过程中,身边人可能会不断提醒他们言行不合时宜,可那时候的他们根本理解不了。他们从小就只认逻辑,不过随着年龄增长,一直在积极思考的他们会慢慢意识到自己以前的浅薄,发现原来常规逻辑之外,还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社交潜规则,而且那些基于潜规则做出的、看似不合逻辑的事,其实也能用逻辑解释。# N$ g8 \9 C0 U( ]; j
h P0 L9 X2 F
可他们对这些潜在信息没什么把握,一旦察觉到潜规则的存在,很可能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变得退缩。因为他们意识到了问题,却又觉得无能为力,这就是劣势功能 F 带来的影响。他们能敏锐地察觉到冒犯、威胁、越界、社群地位、社交政治、关系权力这些情况和倾向,甚至在这些方面会夸大危险。压力大的时候,他们对人际关系会极度敏感。/ V& E0 H- P+ m3 u' M+ W! ~
R- L* ]9 G% J4 O6 O' j. [
其实我和我的 INTP 初恋还有 INTP 好友,很多争端都源于他们指责我越界,包括我和他们交往中的一些细节越界,还有他们批评我处理其他人际关系时越界。他们的社交边界感特别清晰,涉及到我和他们之间的问题,只要确实给他们造成了困扰,无论如何我都该负责。但对于我处理其他人际问题的评价,我常常觉得受到了不公正的道德审判。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对情感方面不敏感,说不定有 F 劣势的类型都容易觉得我行为越界。可 INTP 因为 F 劣势,也容易用冒犯别人的方式尖锐地表达出来。8 t5 z5 [' H2 ]! w* w/ q5 v
# y6 O: z: M: Q他们的社恐,根源在于潜意识里对社交氛围和社群关系的高度关注。相比之下,INTJ 的社恐更可能是因为自己肢体僵硬、反应迟钝。F 盲区会让 INTJ 的社群意识比较薄弱,甚至有时候会做出挑战社群关系的事。他们经常没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像走在危险的钢索上,或者隐约意识到了,却偏要用奇怪的方法来破局。INTJ 更纠结的是自己临场发挥不好,显得笨拙,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缺乏认知,暴露出不符合年龄和身份的弱点。不少年轻的 INTJ 在社交场合都显得僵硬又诡异。1 X' h% L( G7 A Z5 Z4 s
7 F. A# W# X0 \7 q) a
之前看到个说法,说 INTJ 自以为面带友善,结果被人提醒,他们的笑容给人一种 “恐怖谷效应”,差点把我笑死。我把这说法分享给身边朋友,他们纷纷表示赞同,说不止我这样,其他 INTJ 朋友也是这感觉,真是颠覆我的认知。二三十岁之后,我还真以为自己隐藏得挺好,只有 INTJ 好友说没觉得我僵硬诡异,可我该相信有 S 盲区的他们吗?观众朋友们,你们觉得我僵硬诡异吗?
; o/ f# y* U( S( s, _+ H! v6 \. v8 j' I' i5 X
一不小心扯远了,回到 INTP。他们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就是第三功能内倾实感(Si)。作为感知世界的方式,Si 最大的特点是会对事物产生独特的感受,还会不断把这些感受归类到自己的数据库里。对于 ISTJ 和 SFJ 来说,他们能很好地梳理这些感受,在价值取向上会保留那些让人觉得温馨、舒适、稳定的部分,回避不好的刺激。! L8 o% s% i1 P# J, ^+ L
0 [) D, g3 [, @8 Z7 C7 L6 {
但对 INTP 而言,这些感受就没那么好控制了。他们可能会过度留恋舒适感,对不好的记忆感受又过于深刻,这就导致他们在推进事物变化的决策上犹豫不决。比如在一份不满意的工作或关系里难以抽身,或者找工作时拖延很久。才华横溢、思路清晰,可现实成就却严重不匹配的 INTP 挺多的,在不健康的关系里长期拖泥带水的情况也不少见。
/ S, |9 Y. z4 X5 L# B% d$ h5 `+ a$ d8 S" b4 }8 e7 Z) q
因为他们理性上倾向于用逻辑合理化问题,可背后却是熟悉感和舒适感在无形中操控着他们,让他们很难改变生活节奏。内倾思考(Ti)倾向于建立稳固的逻辑体系,内倾实感(Si)又倾向于建立稳固的感受系统,这很容易让他们执着于不断完善内部体系,推迟做出有效的决定。气质理论里把 INTP 称作 “建造者”,真是太形象了。
0 P0 X; ~8 C: y" M( |& e& D4 \7 Q/ W' \$ @. c" s6 Y! a
INTP 最有价值感的地方,就是不断搭建自己的思维王国,精密构建内部体系是他们的天赋和动力,可这也可能成为他们的魔咒。INTP 只有持续摄入新信息,才能让构建思维王国的材料更丰富,拓宽自己聪明才智的发挥范围。这就需要他们别急着对事情的合理性下评判。( |6 K' l% Z- [" }, V& s3 P7 m
4 c( r( b2 `% l0 a* n
年轻的 INTP 特别容易在分析出结论后就关闭倾听通道,尤其是察觉到事情有很多逻辑漏洞时,更会失去耐心,甚至觉得人类是愚蠢的蝼蚁。他们不会强求别人改变,自己也不愿做出任何改变,忽略了事情其实有不同的可能性,自己也能改变事态发展轨迹。不批判,对年轻的 INTP 来说可能太难了,怀疑精神和批判精神是他们内在很重要的特质,可这也很可能让他们无意中破坏了自己其实很在意的人际连接,造成恶性循环。' U" K: }2 V$ A3 |/ M5 T
; ]+ h: q( Y. p
外倾直觉(Ne)是 INTP 的第二天赋,稍微成熟点的 INTP 会特别注重广开言路、开阔视野,保持对新事物、新模式的热情,积极推动事情变化发展,还能从和别人的广泛交流中获益。多参加能交流观点的集体活动,对 INTP 来说价值很大。在视野不断开阔的过程中,INTP 会慢慢找到合适的表达方式,和外界达成共识,同时也能在集体活动中找到稳定感和归属感。+ l7 `% I- C/ N* l) e. N
& C' \9 W, p. ~ @哎呀,一不小心好像变成对 INTP 说教了,希望不会引起 INTP 小伙伴的抵触。其实我本来想说的是,内倾实感(Si)作为 INTP 的第三功能,强烈的感受和对记忆的珍视,本就是 INTP 的特点之一。要是你认为自己是理性看待事物的人,同时又觉得自己多愁善感,那再正常不过了。INTP 不是没有情绪的机器人,MBTI 体系看不出情绪的稳定性。从八维理论来看,不稳定的 Si 本身就更容易产生非常个人化的感受,有情绪反而是 INTP 的正常表现。要是一个 INTP 没情绪,更可能是因为认同理性,压抑了情绪表达。. K4 z9 j0 W: Y+ s$ @! X0 p( w
8 M( Y, x9 u b9 }( |! b4 S
我认识的 INTP 们,私底下都经历过情绪崩溃。就我所知,佛教和基督教这类宗教的布道,曾让不同的 INTP 好友失声痛哭。他们事后说,感觉自己被强大的仁慈和关爱接纳了,被原谅和宽恕了。或许这和他们长期压抑外在情感有关,他们内心深处其实很渴望被外界接纳。
; r( j1 @0 O$ H ]6 m& `7 t% `- q
对比之下,外倾实感(Se)劣势对 INTJ 的影响,更可能体现在他们想证明自己的想法现实可行,希望获得真实感。他们可以接受被当成怪人,甚至会因为自己的特别而沾沾自喜,但不希望自己的想法被认为是虚妄的。
2 R- ^: d, l9 y
0 E+ s4 U2 Z! `) p" D在事业上,INTP 倾向于按自己的节奏发展,没有那种急切或强迫自己达到某种目标的感觉,不管是职业规划这种大事,还是项目推进这种小事,他们都更从容不迫,但也因此容易被人说效率低。对 INTP 来说,能保持独立思考和创意发挥,又能尽量少受人际关系打扰的工作最理想,所以科学研究、理论工作以及程序员岗位里有很多 INTP。不过或许真正能让他们获得最大满足的,是用自己强大的思维框架造福他人、帮助他人的工作。研究荣格和 mbti 的专家里有很多 INTP,像 David Keirsey、Linda Berens、AJ Johnson 都声称自己是 INTP。4 b4 y# [* ]& z( X8 G
0 B9 o% }8 o L7 w$ h
学生时代的我特别不理解 INTP,相处下来的感觉是,INTJ 和 INTP 特别容易互相欣赏,也极其容易误解对方。这可不是先入为主,毕竟认识他们的时候我还没接触 MBTI。多年后回头看,才发现我们之间的相处问题,完美印证了理论上的说法。
0 o4 ^) v; N6 g0 I! x* r) _; @$ Z" [
从气质理论来看,INTP 和 INTJ 都属于 NT 大类,自我形象都是能力、决心和自制,信赖理智,追求知识,希望成为某方面的奇才。这种相似性是他们互相欣赏的基础。但从荣格理论来看,这两种类型意识层面的认知过程完全不同,也就是习惯性的脑回路不一样。
' ^/ F; t2 o- a
' P6 Z- _1 [2 [4 V( R. s' p+ Z我想这就是理论知识的馈赠,让那些曾经纠结的矛盾和创伤有了愈合的机会,能让我们用崭新的视角重新思考人生,以更宽容理解的态度面对身边的人。希望 INTP 朋友们都能发挥才干,在社会关系中收获温暖的回馈。
% V) `" N) Z3 ^# d: v" u' E
( J k+ c3 V/ ]+ f$ P& y* s' ?" J4 j5 C8 \0 w5 u0 P0 z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