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捭阖 bǎi hé (开合,分化和拉拢的游说之术。
: g. W$ {4 Y- S6 X. O1 i; \* }( k& @- Q& V) S
1. 万事万物的变化无穷无尽,但都是有条不紊,各按其道,有其规律。有的阴,有的阳,有的柔,有的刚,有的开放,有的闭合,有的松弛,有的紧张。把握住事物的关键,审察事物的前因后果,权衡其轻重缓急,比较其技巧优劣长短,而后以不同的方法因时、因地去对待它们,顺其自然即可成事。! w7 ^9 G+ [* F% J
# p' ?( D2 Y6 P2. 审定一个人有无才能,品行是否忠实,根据其嗜好和欲望,便能观察他的志向和思想。在交谈中,可略微反驳对方所说的话,开启后再揣测他的言谈,以便探察出他的真实意图。或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向他表示,以尽其情,同情对方;或关闭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加以封锁。以知其诚。看对方的计谋可行不可行时,要判断清楚他的计谋,探讨其中的同异。
# @9 n4 K, V/ g, a6 i
; y6 R, }! ?/ Y _5 W3 Y3. 用开启的方法了解对方的情况,用闭藏的方法就是争取到对方的诚心。要观察对方,权衡轻重,对谋略加以审度和评判, 进而掌握这个人的爱好、性情和思想,然后以此确定对这个人是否进行联合或排斥,以及采取怎样的策略。* g5 P! O3 w8 M2 g3 J; E7 h
! H& S0 u) t% u1 s& H' J
4. 如果想使说辞变化多端,必须事先详细观察对方的变化。
" i) s# I# c* R) |6 b9 t- k- o- M4 F: Z5 \$ a: o0 I
把好“口关”,加深自己的城府,控制好“话”地出入,就叫捭阖。所谓“捭之”,就是开启、言说,是公开的,属阳谋;所谓“阖之”,就是闭藏、缄默,是不公开的,属阴谋。阴阳配合得好,事情的开始和结果才能处理得当,恰到好处。顺承“阳”的人以谈论“善”来作为事情的开端。效法“阴”的人以谈论“恶”来作为谋略的结束。9 ~) R5 s( g7 j( U8 j$ [
; G: a' b. U, L! {$ W
5. 天地阴阳的法则,也是说服人的基本方法。捭阖(开闭)的法则,都可用阴阳之言进行试探。对正派的人要谈论崇高的事去试探他;跟阴险的人谈论要用卑小的事去试探他。用低下要求卑小,用崇高要求宏大,这样说来,没有什么不可以探测出。# {, F/ P; p& z- E6 u: K+ a
& V& t" K# `% R( l7 W& Z: K
天下的事物无不包含着阴阳、正反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阳气动就要行事,阴气动就可以收藏。游说之道能大能小,能屈能伸。5 f- o8 ~8 ~% z( U
6 j6 F" Y; N9 H. U3 J
第二章 反应 (言语试探对方的反应。刺探情况的谋略。0 r( f2 `; Q# T* d$ h8 n
3 h" U: k: |2 s/ x9 N1. 对事情的考察,要返回过去,再来验证现在。引诱对方说话,用言语和事物去刺激他,观察他的反应。多次重复验证,以探求他的反应和真实意图。
1 E& e$ X% e$ c5 J! R# A( P- s6 y% ?/ @2 C6 f( C2 K
在谈论中,动静虚实结合。要想听对方讲话,自己反倒要保持沉默;想要使对方张口讲,自己就要收敛闭口不语;想要升高,反而要先使自己低下;要想从对方那里得到好处,自己反而要先给予对方一些实惠;想要打开对方心扉,就要自己先设表象比对去引动对方,待他情志启动,想要发表意见时,便认真去体会对方的言辞。主张相同就会彼此呼应,道理真实就会彼此接受。
! H: ]) V0 Z: u) u6 ^' Y' `$ F
0 G, R- d, o; j& A4 h* U1 [2. 谈话中要谋求自己的内心平静,才能听取对方的言辞。像为刺探敌情而潜伏敌境一样即使对方言辞所谈之事是次要的,不是急于要知道的,也可以从细微的征兆中准确地估量对方的能力,考察他言辞中涉及的诸事,探讨万物,辨别雌雄。
% O" d+ @, |) ?: O! s8 X- y) B# X5 j
; k. c9 u/ E% o* d6 I5 z/ J/ [3. 了解别人先要从了解自己开始,只有了解了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真正了解别人,彼此之间感情自然和睦。掌握他人形象,观察对方言辞,不可有所疏忽。; t" H0 r1 K4 [+ M% j
0 i8 I% U7 i6 }! L$ S
与人相交也不在深厚,只要方式得法对方就会很快地向我敞开情怀。这其中的关系,就像阴与阳、圆形和方形一样有一定的规则。在对方迹象尚未出现之前,用圆通、灵活的方法去引导对方;当对方形迹已经出现时,就用一定的原则去衡量他。3 ^/ H* \8 H1 T7 E, [
8 ~! y9 F1 y7 r+ S8 m( u只有先严格审定自己,确定好一种考察他人的准则制度,而后才能统治他人而无形无迹。掌握了别人而别人还未觉察才是最高的手段。
7 a( K; k% \7 o$ V8 `' [
9 h# }& F* L5 s1 g第三章 内揵qián(从内心与君主勾通关系,以达到情投意合、揵开任意的目的。
; `( W: k; S9 R( d' z H
+ a% M1 w' ` k4 k: } s1. 君臣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有的以道德结交,有的以结交党羽的政治方式结交,有的用财物的方式结交,有的以封地来结交。只要摸清君主的心意,善于逢迎其意,那么君主方能随其臣意。# M, ]7 _: Y+ F1 x& [
$ v; ^ z" J( f" s2 b
2. 如果与君王志趣不同就进献计策,必然被斥退,适得其反;不了解君主思想感情而进说辞必定不能达到目的。只有掌握了君主的心意,情意相投才能同君主制定方针大计,控制他的施政措施。运用这种方法,就可出入自由,可以事君或离开君主。
0 v& A# e; M" F/ L
1 S) q. t! {8 r% x& w) \' R3. 作为一个智谋之士,如果遇明主竭力辅佑他,谋划一些合乎君主心意有成效的决策,把握住与君主的关系。如果遇到不贤明的君主,即使努力去劝说他也往往无用,用权谋之术应付他,趁国家危亡的时候,把权力交还,然后设法离去。
- a: b# M+ g9 q$ D: ]( E7 e+ n% ^) z
要依据面临的情况随机应变,运转自如,使人不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猜不透摸不清,退居则是明哲保身的大法则。/ w# x( X4 s$ {+ K6 J- g. A
) i! \# i! {, z
第四章 抵巇xī (消除潜在的问题、矛盾隔阂), B n* m: ]0 ~0 G
! _$ \+ o* O D( r# ^3 S% u1. 天下的万物都有自己本身生发死灭的自然法则,事物的分散与聚合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有的近在身边却因为没有详细地加以观察,无法看见。有的相距很远,却很了解,因为回首考察过去的历史,能够验证预测未来。; M6 V' _+ S+ z7 Y6 Q
5 R( @- ]+ Q. P8 {小的裂缝刚出现时就有兆头,就应该从里边将它堵塞,或从外边挡住,控制住它的发展,甚至使它消失。当裂缝已扩展开了,无法堵塞时,就可以乘势取而代之,另作他用。. |8 _& d' ?4 \, o6 o
% j' }/ Q( S9 O! f, j2. 事情开始露出危险迹象时,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趋势,辨别事物的道理,并且能制定可行的计谋。从堵塞缝隙入手解决问题,防患于未然,是治道处世的实用大法。# L0 G, r, D4 ]1 _% l) M* w' T
( \6 P8 E( C9 x% E6 ~3 g& s( U; {3. 圣人看到天下纷乱,就会采用相应方法处理。如果世道还能够挽救,就堵塞漏洞,纠正失误,使之返回正道;若感到已发展到不可挽救的地步,就利用矛盾,乘间而入、取而代之。' G0 v% @7 P- [1 w& W; C
; a. W/ Z( v; L! d2 h; v4. 圣人要用捭阖之术去明察世道。假如世上没有漏洞,没缝隙可堵时,就深深隐藏等待时机;一旦有漏洞,需要堵塞时,圣人就挺身而出为国家出谋划策。圣人可以抵塞缝隙,配合明君,辅佐他治理天下;也可以抵而得之,把天下归为己有。! Z/ ]6 p$ a& P7 w
! M/ z5 b& [; z0 x6 o6 n2 ]
第五章 飞箝qián(说服人、钳制人的谋略,采取方法引诱他人说出真话). @3 v# w5 O) n2 ^7 l- E" L1 v( t
! @, Z. `$ \. K3 U( y1 w
选择人才时,采取方法引诱谈话者说出实情,然后加以判断,用甜言巧语褒奖和推崇他们。研究对方的言辞,摸准他的心意,进而钳制他们,使他们为我所用。
5 R: S n1 X3 V5 ^
; d/ a# A3 M; S) \0 c" C( g: f对准备征用的人,可以用财物、珠宝、玉璧、丝绸、美色来引诱他,以便加以考验。或者权衡考察他的才能大小,给以一定的名利地位考验他,做出或收留或不收留的样子来控制他;或是在使用过程中,观察他的言行,找出小错误乘机钳制他。
5 b, q- v- v" ]9 f' e" `
( |0 x6 t: \4 w" D辅佐天下君主成就大业时,要详细知道他心里关心的是什么,想的是什么,审察他的真正意图,了解他爱好什么,厌恶什么,然后就对他最关注的事情进行游说。用引诱之辞投其所好,进一步控制住他。
: J/ W9 n1 M+ y3 K+ M" P, \. H
0 q# w. h4 |: Z4 _# M: ]第六章 忤合(忤:忤逆、相悖,合:趋合、顺应、相向。以反求合,灵活应变的策略)
- N$ p2 w Z- N8 `/ c4 {1 T8 n1 n! r) B: p0 U0 u, K1 U6 K5 I# Q8 G
1. 无论是迎合人,还是背离他,计谋都要得当。事物的发展变化,就像圆环旋转一样,各自呈现不同的形势。要反复探求事物的连续性和独立性,依据事物转化的时机,寻找适宜的天时。圣人以此预测需要实施多少政教,根据它们的变化确定自己的方针决策。( {. x* f; n% z1 r
. R$ V3 {$ Y I x
世上没有永远高贵的事物,做事情没有永远不变的法则。圣人应该“无所不作”“无所不听”,使用“忤合”之术达到自己的目的。( u9 A. b5 ]% L- A
) q" r& K- b4 u" B" ]4 }“反忤之术”的基本法则: 计谋不可能对双方都有利。如果与这一方利益相合,就必然违背那一方的利益;如果违背这一方的利益,就必定适合那一方利益。无论对象、范围的大小或策略的进退,反忤术运用的原则都是一致的,一定要先谋划考虑好,心中计谋已定,决定对两方的取舍、去留,然后用飞钳之术来实现它。
- k D2 s1 f* u6 S
1 [, U4 C% ~# d+ r2. 古代善于实施忤合之术的人,能够协调天下各种势力,然后选择明君,与他合作共事。这是他们能知天命,所以就毫不怀疑地归附明主。
! m! a4 w& C7 g# Z+ u; M, I# Z7 n" [) {6 e! {# c" A
要用“忤合之术”,自己必须估量一下自己的才能智慧,衡量一下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看哪方面他人不如自己,然后才可以决定自己是从政,还是隐退,才可以决定是采取合纵还是连横的策略。
$ f4 m6 Z1 E% B9 [! K/ a! I, q# T" g) Y$ x2 h
第七章 揣篇(揣测人的心理和事物的状态。)$ C9 m' c6 z2 m
! I. S0 p8 ?" x1. 古代善于利用天下情势,处理天下纷争,操纵天下局势的人,一定要衡量天下的权势,揣测诸侯的真实意图,由此知道诸侯各国的强弱虚实的力量对比;了解隐蔽变化的状况和不断变幻的情况。
. [ N% V9 _! [# _6 E Y+ L# o
9 \' [$ O8 H$ P a量权就是:要估量国家大小,兵力多寡,国家财货的有无、人民数量、是贫穷还是富有?哪些方面有余或不足?分辨地形的险峻与平坦,哪里有利哪里有害?谋略方面,哪个谋略深远或短浅?君臣之间关系如何?哪一国君主亲近贤良或接近小人?宾客的智慧,哪一国缺少智谋或足智多谋?还要观察天时,观察国家命运的发展趋势,看谁有祸,谁有福?要考察诸侯之间的结盟关系,看哪个可用,哪个不可用?要观察民心向背和变化状况,看哪一方民心安定,哪一方民心思变?看百姓喜爱谁憎恶谁?能反复揣度而懂得这些事情,就叫作“量权”。( T: q2 x$ E2 g8 d4 u5 j v
+ r. a5 b8 g$ {2. 想要揣测实情,必须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前去,而且最大限度地刺激他的欲望。当他一产生欲望,就不能隐瞒真实意图。或者在他最恐惧的时候前去,而且最大限度地增强他的恐惧、厌恶。当他产生恐惧、厌恶时,就不能隐瞒自己的真实意图。6 R# g( H8 _4 h8 \0 ^. Z" T
4 u, h \9 _/ @* G5 t& n) F# I
真情欲望必然早在他的情感发生极端变化时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如果感知了他的情感,却还不能了解他的变化,就暂且放开他,不同他交谈,而另去询问他亲近的人,了解他的爱好是什么。" M9 i" J' D- }
0 k5 h# [0 e2 X* V: ]4 ] R. v感情在内心发生变化的人,必然从外部表现出来。所以必须经常观察他举止的外在表现,而了解他内心隐藏的感情,这就是所说的揣测他人内心深处而揣度真情。, [. z$ T- H* l0 e
3 ^! ^: R4 L3 @6 t" M
3. 谋划国家大事的人,就应当详细衡量权势;如果游说君主就应当周详地揣度他的真实意图。一切谋略情欲,都可用这种揣测之术揣度出来。
# D5 g4 T+ \. t) n. G- o/ a# m: `9 w. M
揣测之术是谋略的根本游说的法则。善于揣情的人,经常与别人接触谋事,但没有谁能超过他,在事情发生前便能测知将要发生的事件,这是最难做到的。+ m4 {* |8 Z/ ^+ U, P
5 l+ y" M, ~0 t1 N
揣情讲求修饰言辞,使说词有条理,有煽动性,富于文采,然后再进行论说。0 O2 ^: F9 x( `% {
$ S# l& R) x! ?0 t第八章 摩篇(揣摩,暗中琢磨试探)
# V5 O( |4 a. n' d3 s" {2 f4 @9 @- t8 I
9 Q+ C' r$ S7 ?0 U/ }$ o% S9 h) }7 b1. 琢磨试探是揣测的方法,内符(内在情感和情感的外在表现)是揣测的主体。运用摩意这种揣摩之术是要遵循一条基本原则和规律的,就是必须要隐秘才行。暗中对人实施摩意术,以对方的欲望巧妙地琢磨他,揣测他,他的内心想法必定会表现出来。这种反应一旦表露,必然有所作为。" ]+ t, i5 V1 X1 l7 B, W2 b$ b% B* P
+ m7 X1 h7 W* b8 R- _$ _
这时就要略为揣摩而巧妙离开,这就是所谓的“堵塞地窖、隐藏外形、掩饰真情”,也就是把自己深深地隐藏起来,泯灭自己开始的所言所行,而不让人们知道真情,所以事情能成功而没有祸患。在这里对别人实施琢磨试探的摩意术,对方必然有所反应,采取行动,然后就随后跟从他,应和他并掌握他,这样没有什么办不成的事情。4 N! s* ]+ Z4 ?0 w' J
9 z) L9 C1 E4 Y' O2. 圣人在暗中运筹帷幄,成事在公开处。所人民安居乐业,却不知是谁给予的利益和好处的缘故;人民都顺从遵循着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有些主持军事的人,经常是不战自胜,不劳民伤财,使百姓不知不觉地归顺,不知不觉地畏惧,还不知道为什么。 r7 w- I# z1 P7 W1 q1 A
6 u3 t. }* D' L& Y0 R# ~运用摩意之术,贵做到神不知鬼不觉,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自己的主张。如同钓鱼一样,鱼吃着饵还不知是在钓鱼,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暗中进行谋划,而后以公开的方式摆到明处来运用,让人自愿地随我之意上钩。
( o+ f B& k6 ^. x$ i# W4 I
. b4 j! ^0 v5 F6 E9 E3. 在运用揣摩之术时,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方法,有的用平和(安静),有的用刚正直率,有用使人高兴的(讨好),有用愤怒激将的(恫吓),有用名声引诱的(名誉),有用行为逼迫的,有用廉洁感化的(表现出清高),有用信义说服的,有用利益诱惑的,有用谦卑对待的(谄媚)。
0 f9 I5 H( A! K+ L) X5 D% s; P) R$ n. n5 M& y$ s# f9 s' r
圣人所独自运用的“触摩之术”,众人都运用,然而众人都不能成功,那是由于他们运用得不正确。运用谋略最难做到的是周密详细,游说最难做到的是使对方全部听从自己的意见,做事最难达到的是一定成功。 这三件事,需要更好地掌握触摩之术才能做到。/ g6 i( z8 g+ Y2 U( ~5 v0 Y9 q6 v
1 P% t" b, v2 G; n- {8 J/ t8 X3 A
4. 谋划要想周密,一定要选择理解自己的人一起谋划,结交亲密就没有嫌隙。做事想成功,一定要符合揣摩之术。道理、权术与时机三者必须相合,才能成事。
A# H8 h. x3 c7 d$ f' B游说想要让人听从,一定要与对方思想感情相合,感情相合别人才会言听计从。2 _0 x9 x7 L# R/ V! G. s
6 t/ m4 |+ J" Y/ t
在外部触摩试探,必定会得到内心的应和。世上万物都各归其类,用同类的想法去触摩试探,对方自然相互呼应。顺着他的欲望去触摩试探,他就会听从。
' n3 ~: @0 ]+ a4 F0 E1 N7 I* T- @" ~4 i" F/ m5 a/ D* W: b2 G5 ~
触摩试探术是谋士的秘术,是唯一能行得通的办法。因而,见到事物的细微迹象便不失良机地采取行动,并不算晚。事情成功了而不自恃自喜,不被功名所束缚,久而久之定能达到教化天下的效果。
& W4 W2 m& X5 {0 h$ u6 w) _0 ~7 X( |! g
第九章 权篇(权衡利弊,说话原则,游说的策略)6 [3 L( F. I, Z/ w% r4 S9 }* Q# I8 E6 M
9 b: v; {) k, d7 R
0 h+ e7 o* O! k% f' v6 w9 L7 n Z8 D1. 所谓游说,就是劝说别人听从自己的主张;劝说别人,就要凭借利用其思想情绪。修饰言辞,就要借助例证充实言辞的力量。借助言辞,就要增减话语以适合对方心理。" \* n; J7 j/ S7 X; h4 l( n1 \7 x
9 _5 ?& {& U# G5 l1 q回答对方的疑问和诘难,一定要使用锋利的言辞(轻便灵活的言辞)。用事实来举例以阐明主张,是为了让人更容易听懂,也是为了打消对方疑虑。诘难的言辞,是为了反驳别人的言论。反驳的目的是为了引诱对方说出心中所隐藏的机密。
% b: c( L3 d; y1 |* |! ]" T0 [1 V9 c: q' J7 p: o7 o8 `
在对方的意愿欲望还没有说出之先,就摸准了他的心愿,去迎合他、满足他的欲望,这就是“谄”,是想谄媚而得到忠心耿耿的美名;言谈时博采辞藻来炫耀的就是“博”,是想炫耀说辞而得到聪明的美名;, S: j- f+ _& V, u$ s6 m I; Q
8 |6 I- T' e. g4 S1 f7 W+ O% w精选谋略而进献策略的,就是“权”;进退果断,该说则说,该止则止,毫不犹豫地表示态度,就是“决”,可得到勇者的名声;故作为人忧愁的说辞,是想以装腔作势的方式得到忠信的名声;掩饰自己的不足,反过来责备他人的缺陷过错,这就是“反”,想借助反驳别人来取得胜利。- u) K$ H9 n; D" n+ E( A
; ]! S: z, E- L/ j" U3 `2. 口、眼、耳三者只要协调了,言辞虽繁多却不会纷乱;情况千变万化也不会发生危险。这是因为认清了事物的主旨,抓住了问题的关键,掌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E- l2 Y1 A! K. q3 Z4 W& k
7 l5 J0 o: h5 \1 F6 A
不可以结交的原因是因为无法开通对方的心扉;不可以接纳的原因是无法使对方接受。像这样不能通窍的人和事物,圣人是不会去事奉的。
3 H2 P- Z h }6 F! L* K4 L# d% ^' }1 h8 ?. g, m! R" T' x; [
“嘴可以随便吃东西,不能随便说话。”说话就会触怨许多忌讳。这就是所谓众口铄金,因为言语有时也会歪曲事实。
3 M' t% S% i9 i, R7 S$ \) r- T& U$ }! p( K+ v
3. 人之常情是只要说出话来都想有人听,做事都希望成功。所以聪明的人都不用自己的短处,而采用愚蠢人的长处。3 \2 s+ }; h& ]- T
' w1 @$ ~' r, p3 \说出对对方有利的方面,是为了发挥他的长处;说出对对方有害的因素,是为了避开他的短处。游说的谋士更应该懂得如何利用自己的优点来达到目的。
8 \; [0 L, m0 j/ }
7 Q F( m( L# s# ^8 U) G游说中的言辞有五种,即病言、怨言、忧言、怒言、喜言。这五种会使言谈失去中正平和,并导致游说不顺利。所谓病言,就是言谈中气力不足,没有神气像病人一样;所谓怨言,就是言语中显出伤心过度,说出没有主见的话;所谓忧言,就是言语中情志忧郁,说了思路不连贯的话;所谓怒言,就是像人怒火攻心,胡乱发泄而说出没有条理狂妄自大的话;所谓喜言,就是言谈中心情欢快、得意忘形而说出一些散漫毫无要领的话。
% a* w/ t- O& e3 o5 |4 U
5 }* o# w9 L* H这五种言辞,只有精通它才能运用它,在情况有利时才能实行。! {$ _8 Q7 y& `, B" o0 E
+ ^% D7 a) S" o
4. 跟聪明人说话,就要依靠渊博的知识;跟不善言谈的人交谈,就要靠能言善辩;跟能言善辩的人交谈,要简明扼要;跟地位高贵的人说话,要依靠气势;跟有财富的人说话,要显示出高雅廉洁;跟贫穷的人说话,要讲求实际利益;跟地位低贱的人说话,要态度谦恭;跟勇敢的人说话,要显示果断;跟愚蠢的人说话,要直接尖锐。 g6 N* G! o) i& x4 P
9 A" |! b3 o+ `1 u+ d2 E' y
5 p6 P% ^9 u+ h1 l( U) H$ o
这就是说话的技巧- \0 P- K, z6 l. F( ?
! y4 t# u# Q% m. a/ }" E" d. d
论说有很多种类,事情也变化万千。整日说辩只要不偏离各种言辞的原则,那么所议论的事就会有条不紊。终日变化所论之事,也不会迷失论说的主题。
/ f; ]% s6 m8 ?2 I( C7 q8 e# x9 v
聪明的人最可贵的在于言谈中不妄加议论。听人讲话最重要的是听得清楚,智慧最重要的在于通晓事理,说辞最重要的是出人意料。
7 U3 k, t0 L5 d1 a" o1 w
/ x1 A( k; S* w4 @, i第十章 谋篇(谋略。可分为谋政、谋兵、谋交、谋人四个方面。也可分为上谋、中谋、下谋。)* @) q5 ?: u0 h5 I
4 h3 V, U# I' ~0 T/ u; N1 g& g, e7 w
1. 凡是谋划策略,必须要知道所面临事情的起因,然后探求它的真实意图。仔细审察研究这些情况,即可制定三仪:上谋、中谋、下谋。上谋是无形的谋略,中谋是有形的谋略,下谋是迫不得已所使用的下下之策,它也能扶危济困,但费力伤物。以上三种计谋,相互参验,相辅相成,就能产生解决问题的奇谋良策,奇谋良策无不通达易行。
' _: y. _( w. Y1 B7 R) W2 _0 [3 y w- A) \: w1 Y8 A
双方相互获取利益就能保持关系亲密,相互损害对方,就必然关系疏远。可用这种方法观察那两方是同心还是异心,分析人事,以利益去离间、引诱对方。
8 P* l' _) F1 E! p" J$ B
" ~/ X/ _- l* h' D& A3 U( Q墙壁倾颓是由于有了缝隙,树木的折断是由于有了节疤。事情是由于变化而产生的,有果必有因,找到原因,用节制的办法来处理事情。可见任何事情的处理方式都是一样的,任何计谋的产生法则也都是这样的。 R: N7 H) r, S' u7 W
$ U. N# d G/ ~& M6 m' t2.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强项和弱点,对待不同的人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要针对对方的弱点去要挟他,同时要顺随他的脾气和长处去利用他,这样就容易成功。
# j8 F1 q3 }$ I' T2 @6 F6 y$ i! K" n
3 q; n5 \* W5 ?/ H7 q* |2 R仁义之人轻视财货,故此不能用私利去引诱他,但可以让他们捐出财物;勇敢的壮士蔑视危难,所以不能用灾患去恐吓他,可以派他去抵御危难;有智慧的聪明人通达礼数,明白事理,不能用虚假欺骗他,可以用道理来晓谕他,使他建功立业。这是三种难得的人才。1 N/ c& w5 L% k; y
$ } g' G& b4 y, [; S1 W
愚蠢的人容易被蒙蔽,不肖的人容易被恐吓,贪婪的人易受诱惑,这就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手段。所以,强是由弱不断累积而形成的,富足是由不足不断积累起来的。这是计谋权术的运用。
* l9 V0 ~1 m2 T" i! }2 ^- v7 V6 d1 x, z: @
3. 表面亲近而内心疏远的人,和他交谈,就应当从内心方面去打动他。反之,表面疏远而志同道合的人,则要从外部同他改善关系。要使对方内外都亲,就应当根据对方的疑点来改变自己的计谋,根据对方的见解而肯定他,根据对方的言谈总结出对方的观点,根据对方的势力强弱去成就事业,根据他的好恶去谋划,根据他的忧患来排斥。如果他仍然没有改变,就揣摩他的心意而后去恐吓他,夸大事情的危害性去打动他,用事例证明,用符验引证他。假装拥护而敷衍他,扰乱他的思维,迷惑他的理智,进而控制他,这就是所说的计谋。
/ B ~. o6 j% ^# }( W
' o6 u% R# a! b6 z. l7 Y* F# k; a策划运用计谋,以公事的方式进行不如私下进行,私下进行不如与之结盟,结成巩固的联盟就没有间隙让敌方钻了。正规策略不如奇妙的策略,出奇计使之无法预料,就像流水一样不能阻止。因此游说人君时,必须先和他谈论奇策,游说人臣时,必须先他谈论私人的个人利益。. a7 L: c7 Z, o3 Z
1 u7 {* U! m2 X* Y) Y* h9 X" T
4. 与关系亲密的人交谈,话语不亲密,关系就会疏远,与关系疏远的人交谈,如果深谈,就会有危险。不可把别人不喜欢的,不想做的,强加于人,不要以别人不知道的去教导人。
8 w! ^9 M2 E" e别人喜欢什么,就应当顺从他;别人讨厌的,就极力避开不去谈论,要用隐而不露的方法获取对方的欢心。
2 z% |) l; k1 y2 W! t+ t Y- q
, L- ^ Y; Y0 Y* x' \要排斥的人就放纵他,以放纵而使他作恶多端,然后乘机除掉他。如果某些人不随便表示喜悦,也不随便表示厌恶,这种人属于冷静而不偏激的人,因此可以把重大的事情托付于他。
- S, `3 P2 \9 @$ u: \* n$ d& _) V( f4 V4 t; E$ Z4 {! i
能够了解、掌握的人,可以任用他。做事最重要的在于控制人,而绝对不可以被别人控制。能控制住他人,就掌握了主动权。被别人控制,命运就掌握在别人手中。
- o/ s, D3 Q* g, {
: T4 w0 u& Y0 j) Q& `: B圣人用谋隐而不露,聪明人做事比较容易,愚蠢的人猜疑忌恨,做起事来比较困难。那些要灭亡的事物是不可以挽回而让它继续存在的,危难局势也无法使它转危为安。
% G8 R0 M, J3 W9 d: }; U) [
! @3 L1 w5 J% @智慧的人能知道一般人不知道的事,能发现一般人不能发现的问题。! `# ?5 ]$ C2 k' t' Q
根据情况,能够成功,就选择一些事自己做,为自己打算;如果认为不行,也选取一些事情做,这就是为别人着想。
4 S$ v: @7 n$ w0 o; A* k/ z; F. ?; d3 o6 B9 g+ s
天地变化,在于高深莫测。圣人处世治道的诀窍,在于隐晦不露,并不单纯讲求忠、信、仁、义,只要所用是为了正道即可。 X: D3 B& j8 |& ^' y- h
- h: L& u1 q( n! M/ z第十一章 决篇(决断)' f; h+ ~8 {9 a3 `; ~+ ?
: B6 H" }% y- S- d. X% s
1. 凡是为他人决断事物,一定是因为受托于有疑惑的人。他们喜欢做出的决断能给他带来好处,不希望决断失误而带来祸患。想要替别人做决断,就一定要让当事人有所取舍,换句话说,你要引导他向着一个方向走,帮他坚定他的想法,最终打消多余的顾虑和想法。
! v& r7 B' A( g9 p
/ e* I8 _; ?% p. \决策必须给对方带来利益,没有这种利益他就不会接受我们的决策。如果带来的好处,它是通过恶中的善表现出来(说太多坏处负面话了),他也不会接受你的决策,还会从此关系疏远。8 \3 O7 W% e: m, ]' `* f; g
" m9 ]: H6 O$ m
替人决策时,若这种决策不会给对方带来利益,甚至会使对方遭到损害,就是一种失误的决策。总而言之,替别人做决策,要善于排忧解惑,要懂得趋利避害,要谨慎甚微,并且还要迎合人性。
~: D. U" E/ r1 Z& R: d5 h+ }0 q0 v6 @% D! U% k
2. 能够成就大事业有五种原因:有的用光明磊落的道德感化人,有的用计谋暗中加害别人,有的用信用和诚实博取别人拥戴,有的用蒙蔽手段掩护他人,有的用公正的方法取信他人。! J' @; g s: a1 K4 y5 G4 _5 c" i& N
m# b4 B* _9 O) d, J公开的方法,要尽力做到言语前后一致,讲求信誉;暗中谋事,要真真假假,善于说两种话,使人摸不透自己的真实意图;有时公正,有时机巧。这四种方法都要小心谨慎微妙地加以使用。在决断事情时,要用过去的事进行权量,用将来的事进行验证,用平日的事参验,若可实现,就立刻作出决断。
/ D/ D0 c; ]7 s0 P# g0 s/ C9 Z; s3 N8 r7 `
对于王公大人之事,如属充满危险,但成功之后却能赢得美名之事,一旦合适,就可为其作出决策;不用费力却极易成功者,也可为其决策;虽需花费功夫,忍受劳苦艰辛,却又不得不做,也必须为其作出决策;属于排忧解难之事,如果可行,就要为其作出决策;属于追求幸福之事,只要合适,也得为其作出决策。
' X7 S. t1 W3 ~, b. z3 M6 w7 v( K- }4 Q
3. 判明情况,解决疑虑,乃是万事之根基。拨乱反正,决定着事情的成败,但这实在是很困难的。因此,即使是圣明的先王,也往往要借助于蓍草、龟草等卜易工具,来帮助自己作出决断。
4 s6 E7 A/ }& p- H7 k! l/ \
8 v$ b d- J+ e2 l- T0 f3 {第十二章 符言(符言是指言同和事实像符契一般完全吻合,可引申为君王治理天下的准则)& p$ S$ A% ]/ ]3 N
1. 人君如果能做到安详、从容、正派、宁静,那么他怀有的道德就会淳朴敦厚。善于结交而不能安静,就要使心意虚静平定,以防备倾损。能做到以上的就能保持君主的地位,这就是主位权术。! j" d/ _/ O: {# U; J; n( f P
6 ^- p6 E- `6 d' H9 Q* U) N1 x君主要耳聪、目明、心智。。如果能利用天下人的眼睛来观察,就没有看不见的事物;如果能利用天下人的耳朵来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见的;如果能用天下人的智慧来思考,就没有什么不知道的。君主的圣明便谁也不能蒙蔽了。做到以上所讲的就能保持君主的明察。
& J! m8 @ D& N& V' V1 g! R# c# R4 A m) W- a2 x4 T d
2. 培养听的原则是:不要坚决拒绝任何意见,不要随便就接受任何意见。如果答应对方就要信守;轻易拒绝别人意见,就闭塞了自己的视听。只要君主其听之术正直而宁静,便没有谁能够探测出他的底蕴。能做到以上所讲的就算有德了。
& L8 d: q) L: N/ o {9 X3 X8 g2 O6 u; f
对臣民实行奖赏贵在恪守信用,实行刑罚贵在公正合理。赏罚分明,要从耳目所见所闻的事物做起,加以验证,这样即便那些远离自己的人也能在暗中受到影响。人君的诚心如果能畅达于天下,便不必惧怕那些奸邪之徒冒犯。% G5 `% s. h! ?! v. v3 g# G2 [
" o. U$ d, T( g% Q& E
3. 君主的询问范围,应包括天文、地理、人事三个方面。四方、上下、左右、前后的情况都要加以了解,那就不会有什么被蒙蔽迷惑的事了。做好事的臣民,君主就应赏,赐他们;对于做坏事的臣民,君主就应惩罚他们。% x! @1 B) g" A/ D8 D! Z4 m: L
' w n+ f7 d2 X
君主根据臣民的所作所为,斟酌实情施行赏罚,就不会费力,圣人任用官吏,能够掌握他们,给他们以赏赐,遵循道理办事,所以能够维持长久统治。
% @" W# ~0 F' k; P8 _' @
6 j$ y* p$ G* n& h. o8 [; W: `4. 君主必须考虑到世间的一切情况,假如君主不能全面地了解一切,不明情达理,那么群臣就会造反生乱子,家业就会变化无常了。如果消息内外闭塞不通,又怎能知道天下大事的演变,又怎能知道如何行动?假如不善于掌握开合之术,就无法发现事物的本质。
, h; p9 c7 V) p3 ~" _: v1 ]/ k
4 ?* _9 L* i& _& F) ~君主还要能采用三种措施:一是使自己如何看得更远;二是使自己如何听得更广;三是使心能洞察一切,用天下之心来思考。能够了解千里之外的情况,了解隐藏细小的事,这就叫作洞察。如果能够洞察天下一切,那么天下那些为非作歹的人,都会暗中悄悄地改变自己的恶劣行为。以上讲的怎样参验洞察一切。4 O' P6 C: ^7 ?& j8 {
4 o0 ]! I9 ^0 k5 ?
一个人是否名副其实,就要按照他的名望去考察一下真实情况,这样做事会比较安全和完美。通常一个人的名望与实际能力是相符的,反过来有能力的人通常也会有一定的美名。
/ C/ o; A* m( r
& g) b5 \0 q W外篇一:本经阴符七术(充实意志、涵养精神之术)
# Q" l9 s1 t4 r* E R; G9 y) Q
8 m& S) q4 G# z" z7 B5 D1. 盛神: 养神的方法归结为道。道是神明的根源,一是变化的开端。因此,人们只有用道德涵养五气(神、心、德、道、术),心里能守住一,才能掌握住道术。
* `1 W. Y) U: f1 g: a* q
% j3 n9 }! |$ u4 x e要自我修炼,学而知之,以一般推知个别,触类旁通。九窍通达之后,五脏精气得到培养,这时要努力使精神保持镇静专一。这便叫作“化”,五脏精气达到了化(合符造化)的境界,便产生志向、思想、精神、道德,精神是统一管理这四者的。
( b- x" s+ {3 o
* s+ G5 S, M8 r宁静平和便可以养气,养气便可以使得志向、思想、精神、道德四者获得和谐,什么事都可以办到,长存不散,这便叫作一身达到了神化的境界,这种人便叫真人。真人,是跟天与道合一的,他能够坚守“一”,而且产生并养育万物,怀着上天之心,施行道德,他是用无为之道指导思想而发出威势的人。游说之士通晓了这一点,精神旺盛充沛,才能培养志向。* A/ ^0 M* r. D& f
* W s) p" l7 _6 Z
2. 养志: 如果不培养志气→心气就不稳固,意志便不坚实,志向便被欲望所役使 → 欲望多了,心分散了,应对便不理直气壮,就是丧失志向和心气衰弱的表现→精神颓丧 → 神志恍惚不清 → 就不可能专一地探求、领会事理。4 F L7 i4 t4 l+ v0 I% `' Y4 x, }
) h4 C2 U3 {1 ^
培养志向,心的思想活动专一 →欲望无隙可乘 → 志向意愿不衰弱 → 思路便会畅达 → 和气便流通→ 乱气便不会在胸中烦乱。7 a3 f( h% p3 W/ r& p& D0 w/ }
[ t# y4 p# I/ h6 B对内要培养志气,对外要了解人。培养志气就会心里畅通,了解别人就会职责明确。如果要把培养志气之术用于对人,就一定先要考察他是如何培养志气的。了解别人的志气的盛衰状况,就可以培养他的志气;观察别人的志趣爱好,就可以了解他的才能。, B9 P! j5 q: _' |" `
% q b) s* j3 t如何培养志向,培养志向的初始是什么呢?首先要从使自己镇定安静 → 志向意愿便会充实坚定 → 威势就不会分散。精神明畅,经常固守,就能够震慑对方。; I4 U2 q* c- a& V% |
6 ]; C& U6 ^" M2 a) f2 p' f2 e3. 实意: 思想充实,产生于气的思考活动。心要求安静,思考要求深远。心一安静,精神便会爽朗充沛,志向就不可扰乱,便会专一集中,所做的一切便不会有差错。;思考一深远,谋划事情便能周详,事业的成功便没有阻隔。如果思想活动不安定而游离在外,奸邪之徒便可凭借这种状况干坏事,欺诈阴谋便可乘机迷惑自己,于是说出话来便不会经过心的仔细思考。
# H5 P8 L7 ~2 G! F5 U' E5 ^% {' d. P+ _- O6 O5 ]- f
所以,要使心术真诚,必须坚守专一之道而不改变,等待别人开诚相见,彼此交流,认真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计谋是关系国家成败的关键。如果思想不交融,听到的情况便不周详;接受的东西不恰当,计谋就会发生失误。那么,思想上便没有真诚可信的东西,变得空虚而不实在。 }) n+ W. c( {+ j6 }1 W3 K
2 l* b& y6 ^& V, q( o要自然无为,使得五脏和谐,六腑通畅,精、神、魂、魄都能固守不动。这种便可以精神内敛来洞察一切、听取一切,便可以志向坚定,使头脑达到毫无杂念的空灵境界,等待神妙的灵感活动往来。
2 k! s" ^ ?: u) g" N8 K( G从而可以观察天地的开辟,了解造化万物的规律,发现阴阳二气周而复始的变化,探讨出人世间治国方法的原理。这这便叫作“道知”,即凭借道来了解一切。凭借道了解一切,可以通达神明,可以应接万事万物而精神安如泰山。+ {* R6 k! t5 c8 K; k2 Q3 ^
+ ?9 M3 V$ N6 J4 _
4. 分威: 只有在旺盛的精神笼罩之下,威力才能充分发挥。所以,要使志向坚定,思想安静,精神集中,威力才能盛大。威力盛大,则内部充实坚定;内部充实坚定,威力发出便没有谁能抵挡。没有谁能抵挡,就能以发出的威力震动别人,那威势像天一样无不覆盖。
5 K V* {$ ?2 B3 L5 r- Z% G9 W1 P/ j2 \$ P3 O
这便是用坚实去对付虚弱,用有威力去对付无威力。威势一发出,就可使情况发生变化,没有谁能够阻隔。对唱和的状况进行周详考察,可以发现对方的任何间隙,明了活动变化的情况,于是威力就可以发挥出来。
' p! ]% l! ?7 w) _- p3 ?
/ S1 i' \7 t0 c u6 s+ F- s- O自己要活动变化,一定先要培养志向、隐藏意图,从而观察对方的间隙,把握住时机。使自己思想意志充实坚定,是养护自己的方法;自己讲求退让,便是驯服别人的方法。所以,能够“神存兵亡”,即精神专注而进击之势毫不表现出来,那便是大有可为的形势。0 [) z/ t" b* A7 B( ?( P
0 `5 U: m( r% \) A. Q- {5. 散势: 散发威势,是由精神主宰的。要散发威势,一定要抓住时机采取行动。威力收敛集中,内部精神旺盛,善于利用对方的间隙采取行动,那么,威势便可以发散出去。散发威势时,要思想虚静,从而考虑周详;要意志充沛,从而能够决断。如果意志衰微,便会丧失威势,加上精神不专一,那么,说起话来便会不中肯,而且前后矛盾,变化不定。所以,要观察对方的思想意志和办事标准,运用揣摩之术游说他,并采取不同的政治权谋谋划各种事情,有时圆转灵活,有时方正直率。如果缺少间隙或意志等主客观条件,就不能发散威势。因为散势必须等待间隙而采取行动,一行动便要发出威势。
/ _' q: r- L5 e" M L `9 `" [/ }& M3 q
那些善于发现时机的人,一动便不会失去散发威势的实效,便会紧紧抓住对方的思想意志,及时了解对方的计谋。总之,形势是决定利害的,也是能够权变并发挥威力的条件。威势衰败,往往是因为不能够集中精神去审察事物结果。2 r: C" f8 T/ \) J% w. S( q% f b
! s/ g- A- H' G! I2 \
6. 转圆: 要像圆珠那样运转自如,是指计谋没有穷尽。要能使计谋无穷运转,必须要有圣人的胸怀,从而探究不可估量的智慧,以这种不可估量的智慧来通晓心术。自然之道是神妙莫测的,处于一种混沌的统一状态。用变化的观点来讨论万事万物,所阐明的道理是无穷无尽的。智慧谋略,各有各的形态。有的灵活圆转,有的方正直率,有的公开,有的隐秘,有的顺利,有的凶险,这是为了应付不同的事类。2 F/ ^8 K2 Z- [* h* M- V8 |" s) s
' n! C. Q H8 \8 ]
所以,圣人根据这种情况以运用智谋,像圆珠运转,以求计谋与事物状况相吻合。他发扬自然造化之道,谋略开始后的一切举动无不包容自然造化之道,从而能观察研究神妙莫测的领域。5 ?$ I( |; ]* \2 h
3 d: V( T7 x6 i8 i6 `& m' I天地是没有终极的,人事是变化无穷的,各自按照自然之道而形成类别。观察一个人的计谋,便可预测他的吉凶、成败的结局。计谋像圆珠一样运转变化,有的转化为吉,有的转化为祸。0 }5 @3 y. y/ c3 L* F' h
1 t* r" K4 x. |0 ~圣人凭借自然之道,能够预先了解事物的成败,因此能够灵活运转而确立某种方正的策略,抓住事物成败的关键。圆转灵活,是为了使彼此意见融洽;方正直率,是为了正确地处理事务。运转变化,是为了观察计谋的得失;接触外物,即与人交往,是为了观察别人进退的意图。只有了解事物的关键,把握对方的主要想法,才能跟对方紧密联合,使彼此的主张一致。$ R. j/ |& x* B" F( r
. F. b! M; L1 I) x! R; v7. 损悦: 减损杂念、心神专一是判断事物隐微征兆的方法。事件有偶然巧合,万物都有成有败。隐微的变化,不可不仔细观察。所以,圣人用顺应自然的无为之道来对待所获得的情况,观察言辞要与事功相结合。心神专一,是为了了解事物;减少杂念,是为了坚决行动。行动了,解说了,外界还是不赞同,圣人不强加辞令进行辩解。所以,聪明人不因为自己的主张而排斥掉别人的主张。因而能够做到语言扼要而不烦琐,心里虚静而不乱想,志向坚定而不被扰乱,意念正当而不偏邪。, [% H) A8 V3 }
0 d2 `, |1 y3 u0 _
适应事物的难易状况,然后制定谋略,顺应自然之道来做实际努力。如果能够使对方的圆转灵活的策略不能实现,使对方方正直率的计谋不能确立,那就叫作“大功”。谋略的增减变化,都要仔细讨论得失。要善于利用“分威”“散势”的权谋。发现对方的用心,了解隐微的征兆,然后再进行决断。& O- Z$ J8 _4 y# Q5 b
% z# c* Y3 Q& R9 C# G I
外篇二: 持枢
9 Z) T0 u; t) _# J: v4 W
. Y2 T/ p6 S4 H+ x$ \! k所谓持枢,是指春季的耕种、夏季的生长、秋季的收割、冬季的储藏,乃是天时的正常运行。在社会生活中,决不可企图改变、抗拒和违背这些规律,违背者即使暂时成功兴盛,最后也要衰落失败。所以为人君者,也应有天枢,负责生聚、教养、收成、储藏等重任。这是天道,也是人君治国的基本纲领。3 P2 @, t2 H, n( E
7 I4 Z! ^# \* @% ?, \2 a M1 m外篇三: 中经
7 r+ E0 X+ Z9 y
; ^8 G. r7 m/ C+ ?8 p- p& X& Y所谓中经,就是帮助穷困,救济危难,而且这种德行要施之于能言善辩、品德淳厚的人,这类人多心地善良,又能广施恩惠,帮助这类人就是依道行事。如果解救了牢狱中的人,那么这个穷途末路的人一定不会忘记对方的恩惠,能收养平民并加以利用。 s9 t; o) c) t* D9 y0 i
* h" F8 n5 ?5 R' t4 U0 l士大夫常常生不逢时,或者侥幸免于深陷兵乱,或者因能言善辩而遭谗害,或者被迫放弃德行铤而走险;或者遭到拘捕成为囚犯;或者想戚戚独善其身;或者反败为胜而独立于世。所以处世之道贵在能够制服人,从而掌握权力;而不能受制于人,受制于人的人就会丢掉性命。
_ i* z3 e; @& B$ Q4 `1 e0 a j! z& N' S' H" L, F) d+ T, E
看见外形要能判断面容,估量身材要能推知相貌,可以从影子和回音方面,可以从形体和姿容方面,可以从形象和面貌方面来掌握对方。听到声音要能随声唱和,要善于解除仇恨和与敌斗争,要善于挽留想要离去的人和对付前来游说的人,要善于摄取真情和恪守正义。
2 L5 J) D; M" ]5 Q, @- N% K" s9 P* `# j+ G: @. q
而那些有操守的人,眼睛不看非礼之物,耳朵不听邪恶之言,行为端正,道貌岸然,以德为容,庄严而又温顺。这样的人就难地从外形把握他们。遇到这种对手,就应深隐真情,堵塞漏洞,然后离去。所谓“闻声和音”,是指声气不同,感情上难于接受,虽然有高雅的行为和美好的名声,也不可能与别人像比目鱼和比翼鸟那样亲密无间和谐相处。
& Z4 \, A4 D* a$ h3 \% U) t, R: L% N
所谓“解仇”,是说要调解两个弱者之间的敌对关系,所谓“斗郄xì ”就是使两个强者相斗。两个强者既然斗起来,就必然有一胜一负。胜利的一方会夸耀战功,炫耀气势;败北的一方,就要衰叹失败,自卑伤感,觉得丢了面子,对不起祖宗。胜利的一方只知道夸耀成功和气势,只要能前进就决不后退;弱的一方知道自己为什么失败,不忘战争创伤,努力使自己强大,加强力量,为此而拼命。哪怕没有多少可乘之机,只要敌方防御不够强大,就可以威胁它,以至吞并它。- [& Z' |; A5 g& y1 o8 o t" R9 V
0 e' z# i7 T2 K) S0 o4 I6 L9 ~所谓“缀去”,就是指说出自己挽留的话,让对方再慎重考虑。在与对方接触时,要称赞他的品行,鼓励他的志气。讲出哪些事可以重新做,哪些事可以继续做,与他一同期待成功的喜悦。利用别人的教训来验证自己以往的行动,以便排疑解惑。
* ?$ B; ^; |: p9 S$ y' E1 f3 }
1 _% ~ \$ `0 E3 G5 P所谓“郄xì语”,就是要侦察对手的弱点。因为对手的话说多了,必然会有失言的地方,抓住对手的某些失实的言辞,并把它与事实相验证。用对手最忌讳的问题去动摇它,让对手产生一种拘束感。然后再争取和安抚对手的惶恐之心。最后再把以前的话拉回来,委婉地反驳对方,又不要把他的无能暴露给更多的人。
8 w# {% X. W) J# {6 p9 O; E% S0 h! o' L
所谓“摄心”,就是说遇到好学技术的人,就要为他们扩大宣传,并设法从多方面来证实他们的技术。使之受宠若惊,感到无可非议。那么这个人的心就被我们所笼络。让他的智慧为民众效力,利用以前的经验来治理混乱局面,使老百姓也能心悦诚服地归顺我们。一旦遇到沉湎酒色的人,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用音乐来打动他们,再用酒色会影响寿命的道理来提醒他们,使他们萌生生命会日益缩短的忧患意识,再用那些他们所不曾见过的美好景象来刺激他们的情绪,使他们看到人生的道路是丰富多彩的,对未来充满信心。+ F6 B3 R2 O2 d: B* H% f
2 H( M9 \6 b% K5 M" `& M
所谓“守义”,是说要遵守人的义理。就是要探寻人们内心的想法,以求得判断与事实相符合。如能探到真心,就可以掌握人的真正想法。从外到内来控制他们的内心。事情总是有联系的,都会由一定原因引起,按一定逻辑发展。小人与君子相比,他们会采用左道旁门,会导致败家亡国。不是圣人和智者就不能用义理来治理国家、不能用道德来保卫国家。圣人所以珍视道的微妙,那是因为道可以转危为安、救亡图存。
5 m4 y% W5 S( p- W1 @9 W5 V- B
* Y D3 ?$ g! E- v' O: ]- N q$ @' B) x" 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