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9 回复 0

《鬼谷子》主要讲了什么?

364

主题

1

回帖

1304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304
发表于 2025-6-26 09:02: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9 k4 O4 A) i/ s# ~& [9 ]6 u6 y6 k6 h: r9 I# q
一、《鬼谷子》主要讲了什么?《鬼谷子》是纵横家的“经”,讲的是纵横捭阖之术。其核心的立足点是游说君主,直观表现是进策献谋说服别人的口才,但是游说的基础其实是“得情”“量权”,也就是得到实际情报,分析和评估形势。
! {# P2 ?- L+ i" `# o; f7 n3 T! M) u9 H1 ^
《鬼谷子》系统地教授这样的知识:在“诸侯相抵”的大争之世,如何以天下为棋局,搅动风云,进献计谋,而使得自己可以得到君主的重用,扬声明名,建功立德。所有一切的基础是收集情报,得到实情,是一切的基础,而如何收集情报,则有基于公开信息分析的技术,有索微探隐的技术——比如《反应第二》《飞箝第五》《揣篇第七》《摩篇第八》论述的主要包括了这方面内容。得到实情之后,面对的问题是如何制定计谋,如何游说使得计谋得用,其内容见于《内楗第四》《忤合第六》《权篇第九》《谋篇第十》。进谋献策之后是决断,故而有《决篇第十一》。
4 C: h# Q) t/ ~" J. \% E5 c% s
; L) G* t8 e0 i  X0 k此外主题关联度没那么高的两篇是《抵巇第四》和《符言第十二》,《抵巇第四》讲的是如何在裂痕漏洞祸乱出现征兆的时候消除它,尤其是治国方面;《符言第十二》讲的是君主应当具备的九种品质和素质。(符言这一篇见于《管子·九守第五十五》,《管子》由西汉刘向刊定;从符言篇内容来看,和其他篇章没有横向联系,有一定可能是“乱入”而来,但也无法完全确定)此外还有《本经阴符七术》《持枢》《中经》的外篇三章。二、《鬼谷子》的篇章结构和各章内容现在所知《鬼谷子》共有十七章(不是什么十三章),其中内篇共十四章,而内篇中《转丸》《胠乱》两章散失,所以内篇现存十二章;外篇共三章,外篇的《持枢》一章只余下开头两段文字,大部分文字散失。各章内容如下:内篇十四章:
2 h0 N! r: A" L/ a4 |+ Y' B) L
" K4 z  E8 g! f, }《捭阖第一》:这一章是全书的总纲,“捭阖”就是“开合”,作者认为阴阳变化是世界的根本,而阳、阴与捭、阖对应,纵横术就是通过阴阳捭阖,抓住世间的规律,掌控口与心,在运动变化中找到施展计谋和游说君主的突破口,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 D8 g( f* w: d. D1 L
4 |1 o& G( g" b" b+ B6 |' u- [0 [
《反应第二》:章名“反应”中的反主要是反复的意思(“反”有多重含义),应是响应的意思。这一章讲的是反复周祥探查实情,“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如果得到的情报不确实,谋划的基础就不牢靠。而从对方的言语线索中探查实情的技术是运用“象”和“比”,象是思虑的指向和外显,比是同类的类同和呼应。“象”和“比”应用起来如同持网驱兽,如同临渊钓鱼,能诱出对方内心的实情。这一章中“反”还有另外的意思是“反诘”和“相反”,反诘和故意说反话或做相反的动作,可以迫使对方说出实情,这也是《鬼谷子》里常用的重要技术。9 }8 g$ x: Q' ?/ C$ x5 p& k8 d
7 q, d% ^: D; d! n" I0 [
《内楗第三》:“内”指的是进献说辞;“楗”是门闩,是指巩固自己的谋略为君主所用。这一章分析区别君臣之间结交的根本——结以道德,或是结以党友,或是结以财货(利益),或是结以美色,等等。知道结交的根本,就知道力往哪里用。而这一章也分析为什么谋主/臣子能得到君主重用或不用的原因。并强调得到实情才可以应用内楗的技术(得情第一)。
$ E6 U8 G  z0 W1 {$ m/ m9 j2 y% c1 p) X& D+ ]% l
《抵巇第四》:“巇”是裂痕缝隙的意思。这一章着重讲的是如何在裂痕、漏洞刚刚萌芽的时候将其解决,也就是“抵”。抵的方法不同,事情还可以挽救的时候,就用使其消失、止息的抵法;事情不能挽救的时候,就用取而代之的抵法——所谓“抵而得之”。在谈抵巇这个问题上,作者着眼点主要是治国。
! V2 Q1 g% N7 V4 K; R! E- @
: B2 M. ]  p/ n! j1 V: j5 a9 f《飞箝第五》:“飞”是赞扬;“箝”是钳制。这一章讲的是通过赞扬引诱出对方的真实的想法、喜好、嗜欲,然后以此钳制和引导对方,使其为己所用。其中作者重点论述了如何驾驭招徕来的人。另外,作者分别说明,在游说君王的时候,如何度权量能(分析君主,评估形势)之后飞箝君主;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如何根据对方的材质,“空往而实来”,掌控引导对方。( O& w+ _: E8 t
+ X0 I) w& t7 c4 E2 r6 H1 ]! G. I
《忤合第六》:“忤”是背离,“合”是相合。作者强调一个谋事的基本原则:计谋不两忠。所以为一方谋划,必然要背离另一方的利益。决定为谁谋划,背离谁,则需要“度权量能”,对君主和形势进行评估,此过程中,则使用飞箝的技术。
# {/ h' f3 F- x5 M$ ~( X* E; t( u6 n! s3 H0 o8 M# o3 i
《揣篇第七》:这一篇讲的是揣测实情的技术。揣和摩是姊妹篇。揣,侧重于自外而内,从公开情报和表现来探求实情。所以揣测实情的基础是所谓量权(又提到了这种评估形势的技术)。而揣情的技术手段则是在君主“甚喜”“甚惧”,情绪剧烈波动的时候,去探究君主真实的情况、想法、欲望。9 \+ ?8 y: e% R8 g% |
; N  c/ `: D. S# d& X
《摩篇第八》:作为揣的姊妹篇,摩主要是用言语微微试探,以期得到对方内心深处的响应。摩的核心思想是“同物相类”“同声相呼”,所以一方面,面对不同的人的品性要用对应不同的摩的方式方法,另一方面,想要“摩”出对方内心的想法,可以从类似的事物和说辞着手——这样则“内符之应外摩”。
  Q; t4 B$ Z6 M1 Y: R9 c5 J# Q% R# k1 L0 |5 H. s7 }0 a
《权篇第九》:这一章大部分篇幅都在讲说话的具体技术。 那段著名的排比句就出于此篇:“与智者言,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1 |$ @% A5 G+ R6 L  ^: @
9 M% P3 S6 B) ^. |6 k
《谋篇第十》:谋篇是权篇的姊妹篇。权篇绝大部分篇幅在讲游说的具体技术,谋篇的理论高度更高,着重讲了根据游说制定策略的规律,如何选择背向,如何根据不同游说对象的性格和心理使用不同计谋。这一章开篇提出古代策士不离口的“上中下三计(三仪)”,并讲怎样根据人的利害关系比如“同情俱成”“同恶偏害”来分析局面。这一章也讲了:面对三种贤才要如何沟通,面对三种不贤的人要怎么样利用;根据君臣之分来选择游说的切入点。
$ X. Z1 N( l6 c5 X) t' F
' \& \  _) N8 I8 K9 d. N) C0 K《决篇第十一》:决策是很难的。作者在这一章讲了怎样的决策是君主可以接受的,并讲了五种可以立刻决策的情况,但对于决策之难,最后一句落脚于占卜上。(这点很有趣)/ j0 u/ L+ {" s/ d" e# L  v

! j9 ~% O; U% r- I/ |《符言第十二》:符言一章讲了君主应该具备的九种素质或做法:君主贵在安徐正静,贵在明察秋毫,贵在善听取意见,贵在刑赏信正,贵在全方位询问(思虑),贵在因循道理,贵在周全,贵在信息渠道通畅,贵在使名实相符。( s; h: `& u- A& T* M
4 ~; z: w: X7 z  q
《转丸第十三》《胠乱第十四》两章散失。从篇名来看,《转丸》和“转圆”很相似,“转”这个词映射的是灵活和变幻,也许讲的也是如何使出无穷计策;《胠乱》应该讲的是如何消除阴谋和平息动乱。+ O. I5 G* H; i6 }
; B) n2 T6 h2 J( k
(上述为个人推测;古代也有人将庄子的《胠箧》附会成《胠乱》,谬以千里,不足一哂)外篇三章:《本经阴符七术》:讲的是提高自身修养,内修而外用:盛神法五龙,养志法灵龟,实意法腾蛇,分威法伏熊,散势法鸷鸟,转圆法猛兽,损兑法灵蓍。《持枢》:讲的是认识世间规律,从而顺天而应时,无为而为。《中经》:讲的是养使小人,积蓄臂助。
6 r; i* W& O! M! H- i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