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欣赏人格开放性+(openness)很高的人。
( \9 y: u+ X. ~1 C) g# P) I$ h: n+ E+ g1 f# ]( V
我所理解的开放性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 C9 c0 {: J6 [! f
& u" \3 Z; z+ A) m对自己不熟悉的人群、职业、生活方式保持探索的兴趣;3 f% L6 J Z, }5 b$ Y1 J1 \! Z% m
, [3 V+ q+ W: u3 j/ _6 g不认为自己做某件事、从事某种职业、和某类人打交道本身就是“跌份的“、”低贱的“、“没面子“不体面的”、“不纯粹的“、”被污染的“;的”、0 _0 x7 I6 R5 ^
不认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天然的优劣等级,不论这个等级以什么标准划分。- |7 u5 j: B3 o6 A w4 s
4 T$ S% k3 o3 q' t$ X
对陌生乃至对立的信息、思想、知识、观点有强烈的好奇心(这意味着这种好奇心不单纯是一种猎奇心理,也不是将陌生事物看作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娱乐和调味品,而是将之当成是自己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本质环节;" U6 g6 ~' Z6 s. _" J; }
- _- K/ p3 x- ]; P8 q# s1 N8 o' \, t
不认为某种道德和价值系统是绝对正确,而是保持开放和反思的空间,因此他们不会轻易地使用具有强烈道德评判色彩的词语。. h; M5 Q" i+ W6 c3 A) x0 A1 r, b
1 g2 C) n# Q6 f+ V8 u6 D
开放性高的人敢于跳出自己原先的生命轨迹,能够进行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否定,比如说一个出身于书香门第的人突然想要去做生意,或者一个出身商人家庭的孩子突然想要去做纯粹的学者,这两种生活方式没有优劣之分,但对他们自己来说都是在进行一次飞跃,因为他们打破了各自家庭所灌输给自己的某些偏见(比如前者认为后者太庸俗,后者认为前者都是书呆子)。- O; E9 l: i1 {+ R) Y
0 l2 E5 B# O# X8 ~0 y- H: K因此,开放性高的人必定是不那么纯洁、道德和清高的。因为很多人的纯洁其实是靠压抑和回避不同思想以及内心感受才实现出来的。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喜欢站在道德高地上斥责别人,当他斥责别人的时候,他必定认为自己是绝对道德的,认为自己绝不可能陷入自己所秉持的道德观念所定义的不道德状态里,否则他就没有那种底气了。然而这只能说明他没有审视和反思自己内心的习惯。比如说有的人特别喜欢斥责那些在性方面不贞洁的人,然而他其实只是在憎恨那些不贞洁的人挑动了他的性欲,唤起了他的真实感受,并让他不得不花费更大的力气来继续伪装自己:还有的人喜欢炫耀和强调自己的高位身份并以此贬低别人,他没有考虑过这些外在的荣耀并不会永远和他绑定在一起,因为一旦考虑到这种可能性哪怕只是微弱的可能性,他就会丧失了那种可靠的坚定的感觉,陷入到虚无中去。
6 p4 N# _3 [! K+ y6 Q% R1 e. R, `
u! V; W' C) K4 k& ?7 M9 E总之,当一个人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不加以拒斥和压抑时,他就会发现自己内心里也有很多难以言说的念头,这些念头会增加了他的复杂性,使他失去了自认为自己无比纯洁的感觉,以及斥责别人的勇气,但也会使他更加包容和丰富。
7 R; i. X; [7 [- c6 l: S0 `1 g$ S6 D0 S7 U' D" |
开放性高的人也很难用大众意义的优秀与否来定义。3 p. n& O: U9 K0 X2 k3 Y7 y+ N6 Z
/ T# V5 \" j) f2 \3 q1 k" U
大众意义的优秀状态,往往只是未反思地接受了外界灌输的鄙视链,并追求这个鄙视链的上游。然而从更高的角度看,即使一个人在鄙视链的上游,他依然是被跌落的恐惧感所决定的,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其实被别人的眼光束缚得死死的,在现实里一动也不敢动。当这样的人觉察到自己内心深处仍然被卑微感和无力感包围着,觉察到自己其实也想放弃这些机锁时,就会下意识地感到恐惧,并不断地通过外在行动来向他人反复地强调和确认自己是有权力的。比如说有一些学校和企业的老板喜欢让学生和员工做许多无用功,并打着”锻炼你“的旗号,这种折磨很难说是为了绩效和经济利益,而更多地是一种对权力关系的确认。然而这种确认是永无尽头也是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它其实是将本属于自己的责任转嫁给了别人。人的内心本来就是开放的、复杂的和趋向于“难以定义的”,任何一种精致的状态都不是终极意义,你只能接受这一点,并努力去理解它,而不是用外在手段来维持原先的单纯状态。
" d; _! w3 l8 b R$ N8 v2 }: ^4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