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还记得2020年那场“充电器大战”吗?) r1 }7 }- o! L; Q. B2 F* c
5 W1 c! l8 V* i9 g9 m
当时苹果突然宣布:新手机不再附赠充电器,理由是“环保”。消息一出,国内消费者一片骂声——“变相涨价”“环保只是借口”的吐槽刷满社交平台,苹果的口碑肉眼可见地下滑。/ }* P# ?- k; W. t7 Y i- N
/ p5 F1 i( ]( Q% r就在大家还在为“买手机要不要多花一笔钱买充电器”争论时,雷军一条微博直接把话题推向了高潮:“小米即将发布的新机,也会取消附赠充电器,向行业优秀同行看齐。”
1 G" ?3 D C( t( `, y
5 n5 @4 L6 x+ M这话一出来,评论区瞬间炸了:有人跟着骂“学坏真快”,有人疑惑“小米也要涨价了?”,还有人等着看小米的“笑话”——毕竟前有苹果的“前车之鉴”,小米这步棋看起来像是“自寻死路”。, v' y8 D- W$ A/ I8 w' H
9 w6 m, v3 }5 v9 ]7 K可谁也没想到,雷军这是“先抑后扬”。等到新机发布会当天,他站在台上公布价格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愣了:
% _" ~" s9 z# i" ^/ z! r" H: i4 D0 M# c! Q) e' ~
小米新机分两种套餐:单手机版,和“手机+充电器”版。而两者的差价,居然只有1块钱。
" c$ [: h3 d9 _* d# M% h; X2 `- x! b
紧接着,雷军补了一句更戳人的话:“我们不替消费者做决定,把做环保的选择权,完完全全交到大家手里。”! S1 Z }! [% m3 ^" s) t7 V, s
7 h C) N0 K# {! _8 J: w h E( w
现场掌声雷动,网上更是直接“反转”:之前骂的人开始夸“小米实在”,中立的人觉得“这波操作太聪明”,连媒体都主动转发报道——那一年,小米新机的热度根本不用靠花钱买热搜,光是“1元充电器”的话题,就自发传播了好几个月,甚至成了当年营销圈的“教科书案例”。! G2 P! [8 L7 w/ Z: K, ` z
9 [5 p) T5 X0 Q _* g) W其实这不是雷军第一次靠营销“出圈”。从早期小米手机的“为发烧而生”,到后来小米汽车的“年轻人的第一辆好车”,他总能用最低的成本,把产品推到全民视野里。而他的营销能力之所以这么强,本质上抓准了3个核心。# X( @$ j- g% i- E) G- h5 k+ B
5 t( c& q2 X, A0 b ^/ {2 I2 n 第一:借势不跟风,先“引争议”再“破局”
$ K A" l- ^) A8 H9 Z/ `# |6 V% s5 Z1 \! Z' Q: ~
很多品牌做营销,要么是“别人做什么我跟着做”,要么是“有热点就硬蹭”,结果往往是“东施效颦”,连浪花都掀不起来。但雷军的借势,从来都是“主动制造话题,再自己解决话题”。8 a. U! m3 [) }. n/ N! Q; J
- w- j/ f1 M1 K. Q1 ]8 u# u就像这次充电器事件:苹果的“环保牌”之所以遭骂,是因为它把“取消充电器”变成了“强制选项”——消费者要么接受“没充电器”,要么多花钱买,没有第三种选择。雷军看到了这里的“矛盾点”,却没有直接否定苹果,反而先跟着说“我也取消”,故意把自己放进“争议漩涡”里。$ O5 T" u) p9 `5 o, c# K
. z, p; Y( x, D' b
这种“引战”不是瞎折腾,而是为了后续的“破局”做铺垫:当所有人都在质疑小米“要学苹果涨价”时,他再抛出“1元差价+选择权”的方案,相当于给了消费者一个“惊喜”——原来你不是要涨价,而是要尊重我的选择。
9 G0 H$ L9 v! t3 X- _( Y" a3 ?7 q! G, p+ [9 i
这种“先让大家猜,再给大家惊喜”的节奏,让话题自然发酵,根本不用花冤枉钱买流量。
5 n, C* V, N3 B& A5 p- a5 @; z1 p) o$ T( W
第二:把“用户思维”扎进营销里,不玩“套路”玩“实在”: b; B1 z6 _! I6 U4 a! U+ ?. a% P6 w& k
& g0 t7 ?, U' l! K很多品牌做营销,喜欢搞“高大上”的概念,比如“高端科技”“极致体验”,可消费者听完还是一脸懵:“这跟我有啥关系?”
' q5 ?5 l, `# }" B; h/ T" o# b I6 u3 Y" B/ @1 D6 F
但雷军的营销,永远站在消费者的角度说话。比如“1元充电器”,他不说“我们采用了环保理念”,而是说“把选择权交给你”;早期小米手机喊“为发烧而生”,不是说“我们的配置多厉害”,而是说“让年轻人花少钱,也能用上好手机”。
' T' Y5 i( J# r$ n P1 o
. e& k' W' Z I9 O# H他太懂消费者要什么了:不是“被教育”,而是“被尊重”;不是“听概念”,而是“得实惠”。9 a7 B. K+ i5 O8 ^1 n
8 u$ C, a( K- [( w! b: \& k8 r再比如小米早期的“饥饿营销”,很多人觉得是“耍猴”,但其实背后也是用户思维——当时小米的产能有限,与其让大家抢不到骂“虚假宣传”,不如提前说“限量发售”,反而让“抢到的人觉得珍贵,没抢到的人更期待”。后来小米产能上来了,就立刻取消了饥饿营销,也没让用户觉得被“套路”。
6 g& a0 J1 [7 E: P
3 f, G! I0 }& Z. E2 P: R这种“实在”,让雷军的营销不只是“卖产品”,更是“攒信任”——当用户觉得“雷军懂我”,自然会主动帮他传播。
# Z8 k8 ]7 x1 o4 s5 S
* a6 d; ^; x9 ?- V. J0 q) j第三:用“个人IP”带“品牌IP”,让营销有“温度”8 y5 n# d1 V3 ]. D) ~7 ?& M- s' g
; |3 Z3 B3 B' p$ c- h3 I4 ?
现在很多品牌的营销,都是“冷冰冰”的广告:要么是明星代言念台词,要么是文案堆砌数据。但雷军不一样,他把自己的“人设”和小米的品牌深度绑定了。
+ y$ H4 F- E1 R4 H" u
9 `- q1 E c( l! Y3 }* W, M. i提到雷军,你会想到什么?“实在”“接地气”“为用户着想”——这些标签,其实也是小米的品牌标签。他会在微博上跟用户互动,会在发布会上开玩笑说“Are you OK”,会公开透明地讲小米的成本和定价,甚至会因为用户的建议,调整产品的功能。
1 `# ]& K" N$ ~; x. n u2 ?+ _
! M* B- K/ ~, s* R这种“个人IP+品牌IP”的结合,让小米的营销有了“温度”。比如那次充电器事件,要是换成其他品牌的CEO,可能只会让公关发个声明,但雷军亲自发微博、在发布会上亲自解释,就会让用户觉得“这不是品牌的决定,而是雷军真的在替我们考虑”。
0 B+ I. y3 L* N
' }- O% A5 ~, x当用户信任雷军这个人,自然会信任他做的产品;当用户愿意跟雷军互动,品牌的营销就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不是“品牌对用户的灌输”。; o [2 g. S8 O* }* i
W; k1 }/ P9 f1 J) q
其实回头看雷军的营销,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技巧”,也没有什么“烧钱的操作”,核心就一句话:**站在用户的角度,做有温度、有实在价值的传播**。, o8 l* X$ Z; a+ R b# C2 p& |
$ z. R: e% g3 j0 E- i, W他从不把营销当成“卖货的手段”,而是当成“跟用户沟通的桥梁”——就像“1元充电器”,表面上是一次营销事件,本质上是小米在告诉用户:“我们懂你的不满,也尊重你的选择。”1 y" E& ]; U% n6 C# _ c
; T3 W7 w) ]! w这大概就是雷军营销能力最“绝”的地方:别人靠技巧赢流量,他靠真心赢用户。: ?# r5 p, ?" O, b# {! B' D' h4 e
+ C6 G# U4 k5 o8 N最后想问你:你印象最深的小米营销案例是什么?是“1元充电器”,还是“为发烧而生”?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 s% l5 q' J) N4 ?' T6 H, \! e; I4 r! |" _; c: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