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社交场合中,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困惑:有的人像永动机般在人群中穿梭,与陌生人攀谈也能游刃有余;而有的人却更愿意躲在角落,和熟悉的人轻声交流就已耗尽精力。其实,这背后藏着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 内倾与外倾。3 [' n: G; c' o5 g+ i% j
T Z( _0 c' P1 H# K5 {
很多人对这两种类型存在误解,觉得内倾就是孤僻,外倾就是开朗,其实不然。荣格在心理类型理论中,早已给这两个概念下了明确的定义:内倾和外倾的核心是 “利比多的定向”。这里的 “利比多” 并非我们常误会的性本能,而是一种强烈的驱动力,近似于 “欲望”,在国内也被译为 “欲力”。所以,内倾和外倾的本质,就是欲望的定向不同。. l( ^1 S; q5 ?
1 n; o6 X" z& O5 u% u4 |
荣格用 “兴趣” 一词通俗地解释了这种定向:外倾的人,兴趣总是在外界产生;内倾的人,兴趣总是回到自己身上。3 Q" ~6 r8 `4 [2 T2 f- f% @2 v
( @. |! l& _: V7 S- i1 A# }外倾型的人,仿佛天生就带着与世界连接的天线。他们会很自然地从外界寻找乐趣,一朵新开的花、一场热闹的聚会、一次与陌生人的深度交谈,都能轻易点燃他们的热情。外界的人和事不断激发着他们的活力,他们也渴望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外界,甚至与外界融为一体。就像阳光下的向日葵,永远朝着最热闹、最明亮的地方。' w3 k3 [% O/ J2 U
. W3 j. k9 p% H N+ l
而内倾型的人,则更像一株静静生长在角落里的兰草。他们的乐趣更多来自个人世界,一本好书、一次深度的思考、一段独处的时光,都能让他们感到满足。他们的注意力常常会不自觉地从外界收回,回到自己的内心。并非他们排斥外界,只是内心的世界对他们来说更有吸引力,就像一个丰富的宝藏,等待他们不断去挖掘。
: ~# y& R! `; d) ~& j% a/ I6 I; R+ W6 v: p8 o* ^8 h
值得一提的是,在荣格的理论中,内外倾还被称为 “态度”,是一种准备状态。外倾是时刻准备着和外界融合的状态,内倾是时刻准备着从外界回到自身的状态。* F/ D/ W; ]. i- K; |; w
这就好比,外倾的人出门前,心里想的是 “今天会遇到什么新鲜事,我能和谁产生有趣的连接”;而内倾的人可能会想 “今天的经历会带给我什么感受,我能从中学到什么”。# N1 n; ?; V; q2 g, f/ u, I
; e4 _6 Z8 ^/ I! V; L2 _8 c. D, C5 x我常常用 “以己度人” 来形容内倾型人面对外界的方式,这里绝对没有任何道德批判的意思,只是想说明他们的思维习惯:内倾型的人更倾向于用自己内部已形成的标准、框架、模式来应对外界。这是一种相对静态且主观的视角,他们的内心就像有一个精密的坐标系,外界的一切都要先经过这个坐标系的衡量,才能被理解和接受。& q2 _9 l6 C b
* z! U5 G* l8 D- w& j( ]/ C当然,这些内部的标准和模式也会随着经历慢慢成长和改变,但和外倾型的人相比,速度和方式都不同。外倾型的人采用的是动态视角,他们的标准会随着客观世界的变化不断调整,像水一样灵活,能根据容器的形状改变自己的形态,始终在适应外界的变化。
8 b! E9 \) _/ P7 ]3 T* b1 M$ ]6 N0 h5 r0 t- i$ \
其实,内倾和外倾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两种不同的生存姿态。外倾的人让世界变得更热闹、更有活力,内倾的人让世界多了些深度和思考。我们每个人身上,其实都同时存在着内倾和外倾的特质,只是哪种占主导而已。
: o* V( _. Z, j$ x8 c
0 t1 }& X7 K, w5 Z$ m了解自己的主导倾向,不是为了给自己贴标签,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自己:为什么有些场合会让自己精力充沛,有些场合却让自己疲惫不堪;为什么有些人能轻易走进自己的内心,有些人却始终隔着一层。
, V# y' x; }3 C0 V5 Q+ L( V# m3 t+ P. I! B* g6 M! E9 D
当我们读懂了内倾与外倾的本质,就能更坦然地接纳自己,也能更包容地看待他人。毕竟,世界的丰富性,正来自于这些不同的 “欲望定向” 啊。
s: L6 H6 X2 l
& m1 b: ]! p! b" \8 J- a0 e y7 f+ u" k0 z; I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