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2 回复 0

秦三5.2:范子因王稽入秦

481

主题

1

回帖

1846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846
发表于 2025-6-3 14:4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段文本出自《战国策·秦策三》,记载了战国时期范雎(即范子)通过王稽引荐入秦后,向秦昭王上书自荐的史实。其核心内容与历史背景如下:

‌时间‌:约公元前271年(秦昭王三十六年),正值秦国推行"远交近攻"战略前夕


  [- b) c4 [  J' @8 p7 K  b6 O【原文】# k. c, v& V0 _, b
3 j0 y! A& s+ b0 {0 g# I

6 I3 M& o% b3 [  l2 H$ D% t范子因王稽入秦,献书昭王曰:臣闻明主莅正[1],有功者不得不赏,有能者不得不官;劳大者其禄厚,功多者其爵尊,能治众者其官大。故不能者不敢当其职焉,能者亦不得蔽隐。使以臣之言为可,则行而益利其道;若将弗行,则久留臣无为也。语曰:人主赏所爱,而罚所恶。明主则不然,赏必加于有功,刑必断于有罪。’今臣之胸不足以当椹质,要不足以待斧钺[2],岂敢以疑事尝试于王乎?虽以臣为贱而轻辱臣,独不重任臣者后无反覆于王前耶!臣闻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此四宝者,工之所失也,而为天下名器。然则圣王之所弃者,独不足以厚国家乎?臣闻善厚家者,取之于国;善厚国者,取之于诸侯。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矣。是何故也?为其凋荣也[3]。良医知病人之死生,圣主明于成败之事,利则行之,害则舍之,疑则少尝之,虽尧、舜、禹、汤复生,弗能改已!语之至者,臣不敢载之于书;其浅者又不足听也。意者,臣愚而不阖于王心耶?已其言臣者,将贱而不足听耶?非若是也,则臣之志,愿少赐游观之间,望见足下而入之。
, P  g# f/ A8 k; u9 |& M* {) f- V" F3 J7 N" L" X3 |
书上,秦王说之,因谢王稽说,使人持车召之。* k0 ^5 e& O$ \
; k6 ^" E$ O5 k
【注释】0 s7 @" v+ X' R7 t3 b5 c9 f2 C

: f/ g8 @- D6 U4 c( E( L  S3 A9 w[1]莅正:亲自执政。
( m; c# O: J- R5 v[2]要:同腰。: J. z( Q6 @* G5 R8 w
[3]凋荣:摧折与荣华。指不被赏和受赏识。
+ O( v7 w* A: U; \/ L% m) c% t
" p; h+ m; i/ F【翻译】! o1 m6 [# [: ~8 P5 F

1 m. l0 X/ h& b- A/ ]6 R2 M范睢因王稽的帮助来到秦国,献书给秦昭王说:臣听说明君主政,有战功的人必然得到奖赏,有能力的人一定授予官职;功劳大的人俸禄多,战功多的人爵位高,能治理百姓的人官位高。所以没有才能的人不能让他任职,有能力的人也不会被埋没。假如大王认为臣说得在理,就请大王试行之,臣自信有益于治道。如果不行此道,那臣即使久留于秦也枉自无用。谚语道:一般的君王赏赐所喜欢的,而处罚所讨厌的;而英明的君主却不是这样,总是赏赐给有功的而处罚有罪的。’现在,我的胸膛挡不住杀人用的垫板,我的腰板抵不住利斧,我怎敢拿毫无把握的计策献给大王呢?即使我鄙贱而可轻视,大王难道会认为举荐臣的人王稽胆敢欺诈大王吗?臣听说周有砥厄,宋有结绿,梁有悬黎,楚有和璞。这四样美玉,最初玉工都不能辨别,而最终成为天下名器。既然这样,那么圣王所遗弃的人难道就不能使国家富强吗?臣听说善于治家的,在国内招徕人才;善于治国的,更到诸侯国中寻觅良臣。正因为天下有明君贤主,则各诸侯国才不可能专有贤士。这是什么原因呢?在于识才与不识才。正如良医能预测生死一样,明主能够洞察事情的成败,有利则做,有害则不做,疑惑不定则稍稍尝试一下。虽是尧、舜、禹、汤等圣主再生,也无法改变。至关重要的言语,臣不敢写在这里;而一些肤浅的话语又不值得大王一听。我猜想,是臣愚味无知而不合大王的心意呢?还是由于推荐臣的人出身鄙贱,大王认定他的话不足相信呢?如果不是这些原因,那么我的心愿是,希望大王能稍微腾出一点游览观赏的余暇,容我当面进言。/ Y4 k  D+ F! e6 r: t$ `
4 [  C; C; z7 `8 e
自荐的奏书献上后,秦王十分高兴,向王稽表示了荐举贤才的谢意,再派人带车马去召请范睢。
8 o: g" Y) u: S# P0 k3 h$ O% l% a) G% k. @. a7 t) t: A. p8 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