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三观其实是【认知结构与自我一致性】的外在表现。# C; Y. Y& I. f8 }$ O; G
7 w/ U# \2 ~& J' n# O
说到认知的重塑或进化,常见的有两种路径,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不过得先说明,就算能采用这些路径,也不代表认知一定能提升。* P: D. Y7 q, L: `8 i
! _! X" y! @8 R2 T因为多数人在收集信息(也可以看作感知)这一步,就已经漏掉了很多能确定情景的关键要素,甚至还会被已有的认知扭曲感知。这样一来,他们和外界(包括环境、人、物,可看作样本集合)互动的能力,就已经决定了自己认知的边界。而且,在词汇(认知符号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使用上,很多人也没有扎实的认知有效性基础。5 }& w. [/ ]% g% d# Q
$ s9 D- ~8 w% x0 x! \" ~
回到路径本身,从适用性广的开始说。# j3 k0 k# T: C% |
# C. L4 ?% ^8 r" y7 e
第一种,通过尽可能多的细分,进行 “攻略” 式的多模态范式构建。可以把认知过程想象成做题,多做题,做越来越多的题,从中提炼出题型,再分成各种类别。之后在分析决策时,根据细分的题干条件,把不同范式组合起来,进而分析、决策和执行。在这个过程中,大量的题库练习和模拟,能让人们在变化较慢的外部环境中,凭借熟练度提高认知效率,获得相对可用的可信度。% b- k1 t2 z2 X4 E3 h+ a- R1 ~" G; x
: i* e$ ?3 E5 p _! [- x" i. _/ s这种模式常常经过类似普鲁士教育模式的强化,绝大多数人其实都在不知不觉中使用这种方式。但它有局限性:当多模态过多时,管理成本必然会导致混乱增加;环境变化时很容易受到冲击;人们容易因为自我欣赏的需求,不自觉地挑选符合自己想法的 “题目”,从而形成认知茧房;还有可能强化原生家庭和早年教育经历中的创伤或激励循环;在做题时,一些固有的 “思想钢印” 会引发各种冲突,导致大量内耗和无效的抽象总结等等。
8 }5 v# R& }/ ] Q# H$ R& Q
5 A7 f. K3 [& B/ G! W! i8 f1 Y: @第二种是反向建构,对各个领域的样本进行极致的高阶抽象和归纳。因为所有信息本身都蕴含逻辑,在极高阶的抽象之后,就只剩下逻辑本身,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寻找 “第一性原理”。& f4 E; T6 g1 D/ Q1 k* t* r
( ^! R/ T) V- w+ q6 H5 C. m& m5 F3 J
这种模式需要很好的通感能力,能够跨越不同领域,把个人体验、经历,他人提供的样本和信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原理、现象、系统等进行抽象归纳,再把结果进一步抽象归纳,经过多轮之后,得到一些被压缩的、普遍适用的纯粹逻辑。( ]% B8 V5 m/ u
( `) I: r) \4 d J0 V5 u Z这时,整个认知的感知过程,就是用已有的纯粹逻辑,根据情景和样本特征进行解压缩(重新建构)的过程。纯粹逻辑的针对性解压密钥是情景本身,而解压过程的可信度,反过来又能作为迭代和微调纯粹逻辑的反馈。+ ~' O- y) r* _: s1 F
" k; S9 V! m P; W- e+ h不过这种模式也有局限性:对基础知识储备量和个人认知符号体系要求极高,这些方面的不足会让人陷入自我一致却毫无用处的劣质形而上学;很难消除 “思想钢印” 和创伤 / 激励循环带来的干扰;很难有短期的阶段性正向反馈;常见的传授式和填鸭式教育无法传授这种模式,甚至很难用单纯的语言描述清楚,(除了某些天才)可能需要在第一种模式遇到瓶颈后才会自然出现;在不熟悉的领域,这种模式的可信度比第一种高很多,但在熟悉的领域,可信度可能反而更低;而且想要用这种模式 “装懂” 难度极大,因为大众很难理解,所以相比第一种模式,用这种模式的人可能更难获得功利性的收益。0 G2 S( J: E& r' V$ p$ a! k3 [
4 ^3 Y) `# V/ b+ J5 S v简单说一下特殊模式,因为适用的人很少,就不详细展开了。它是通过对样本集进行多维度、多次的感知,以及大量无意识的感知,来频繁训练认知,发现大量不对称性,从而引发认知的突破,同时降低 “思想钢印” 和 “创伤 / 激励记忆” 的影响,实现接近无意识的知识压缩,最终让边缘认知路径拥有高可信度,而中心认知路径只用于校对和表达。大家不要轻易自己尝试这种模式,因为它的前置条件非常苛刻。0 ~+ z* c2 h+ c1 @9 D. q
e- _) b2 O( P6 c# ~; Y
总的来说,建议从第一种模式开始尝试,先从自己最感兴趣的领域入手,一步一步来。
: S4 Z7 X0 Y( S7 d H$ U% F/ Q
. e3 N- B. U' H0 E8 R; Z0 d# W: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