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历少,被爸妈保护得太好的单纯孩子,应该多读纵横捭阖之术,其实是一套驾驭人性的方法,告诉你人和人交往要看对方需要什么,而不是单纯的以为"真诚、善良"就可以走遍天下穷者重利,以利切入;富者重高,以雅切入;强者重果,以事切入;弱者重尊,以谦切入;岁者重捧,以礼切入,女人重情,以柔切入;小人重计以虚切入,君子重修以真切入。6 g# O8 t) t* O" k6 Q
B' o& F7 K4 ?# C: M
有没有发现?你的真诚和善良只在一个场景里有用,那就是在面对君子的时候。
5 u! l5 m; f1 Y7 I
" S% D5 Q: i2 t' N b4 e& @. @0 f1、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1 h6 j* f) }" k+ j) {6 S9 @3 A" V% p7 m% m: ]( Z
解释:世间万物是千变万化的,各有特定的归宿;有的表现;为阴,有的表现为阳;有的柔弱,有的刚强;有的开放,有的紧闭;有的,有的紧张。所以,圣人能够始终把握事物间的变化,并以此ShenCha先后,权衡轻重缓急,比较人才的优劣短长,以便任贤使能,君临天下。
+ K8 v2 b4 s" x, F9 _+ `# O+ U# l f' I- X
2、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便宜,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 u% z7 i+ J, m5 k# w8 ?5 B% l, p' c- X* u3 {
解释:人们的资质是有差别的,有的贤能,有的不肖;有的聪明,有的愚蠢;有的勇敢,有的怯懦。针对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对待方式,可可以对人开放,也可以对人封闭;可以引进,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尊重,要用无为的方式管理他们。
% \ _8 v, ^+ [$ S9 M( D
$ h* ^5 ?+ N1 P1 ~6 n% Z3、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挥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6 A8 j6 I2 P; f* X9 N1 @
: T& E+ H5 u2 j5 f
解释:详查对方的有无虚实,放纵YuWang和喜好来任用,判断其真实的志向与意念。略微排斥其言辞,开启之后加以反复揣摩,通过询问来考察其真伪虚实。贵在得到其内心旨意和要害,通过闭合开启,获得自己想要的利益。. ]$ K W5 E1 \; t& k3 W
. A" I' F6 T+ P# x5 [) S9 @) D
4、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o' Q* l4 W4 M) H3 g1 e, U
' C N% v: `# {$ @% }
解释:用开启之术,要对对方实情了如指掌;用闭合之术,享要和对方结为同心。对待人才,皆能衡量其轻重缓急,弄清对方真实意图想法,并作出切实规划,圣人善于根据实情为对方考虑。假如不能猜中对方的轻重缓急,圣人就要考虑自己的退路了。. J- d) S7 |# ^0 e5 J2 S
5 t9 x7 F) K" c. Z# }
5、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出。5 v* ^7 x- i# f
9 |# W* l6 k4 f3 F% `8 e" J解释:对方说话,表现为动;自己沉默,表现为静。从动静的哲学看待交往双方的言谈。根据对方的话语揣测他的真实息思。如果对方言语有不合1清理处,随即加以员问,对方会作出回应。% l$ f( R2 Q1 S2 p# D0 _
1 {2 E3 H6 p" u- ]. A: n' W% h6、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6 i. _$ H$ [
+ r( v1 B7 L0 G解释:话语可以表现在外,称之为象;事物之间可以类比,称之为比。
; g/ A) c; x+ {* W; z1 H1 h7 w* p. s. `2 f
7、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不失其辞。
& B; |, }. _ L1 I7 K- H% f0 p6 h2 u- n$ c% c3 E+ T/ X E
解释:这样反复试探,所说的话可以类比模仿,因而奠定了基础。再三详细重复审视,事情都离不开所说的那些情况。- Q/ b2 U% K. `+ y% u: Q) ?
+ M* U) h! G- j5 a/ e% _
8、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 |. E' D8 T8 M+ P+ D
7 M9 H8 H% X2 l. r6 C8 }- _8 L解释:君臣上下之间的关系,有的距离远却很亲密,有的距离近却很疏远。有的在身边却不被任用,有的离任后反而被征召。每天在君主身边的却不被重用,相距遥远者却铭记于心。
& j& o4 q6 |$ |4 O, D5 s
1 n) N$ ]/ J, n9、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 E4 `$ i6 D2 r; z; M: j3 Y5 A* J% s! S$ ~
解释: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还有不了解的地方。如果提出的方略计谋能够合乎君王的意愿,仍得不到采纳和实施,那就证明君臣关系只是停留于表面亲近,而内心还有距离。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
8 V: K5 N/ r }6 H8 E9 A1 f: O- M" C2 z
10、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2 C6 b( {$ } Q4 Z2 w0 J, {8 z7 F/ S: r. n9 B# B% k- y7 B. w3 R
解释:有些事发生在身边却不被察觉,有些事距离很遥远却能知道。发生在身边却不被察觉,是因为对眼前的事习以为常,没有足够的留心;距离很远却能知道,是因为善于反顾历史并YuCe未来。7 q# F8 j4 v; n; E" a
' ]0 Q" y4 ]4 @- X5 P% v7 y
11、戏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戏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戏之理也。5 e( _! M7 \9 ^ Z( a* b J
* k4 E' x% Q# ?' h5 n8 q, K; C T" x
解释:所谓"巇",就是"罅隙"。小的裂痕会逐渐扩大,Zui终变得不可收拾。当裂痕开始出现的时候,会有的征兆。在裂痕刚出现时,可以通过"抵"使其闭塞,可以通过"抵"使其退回,可以通过"抵"使其停止,可以通过"抵"使其消失。: a: h) \/ j2 Z! @; J
7 V4 H) \8 T* G v, e/ s Q
$ A! C9 k6 A9 E, |. o/ d7 m9 ^: p4 ~
12、自天地之合离终始,有戏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8 K7 I. S+ C1 m9 }
\: x7 e! y! q6 t1 w$ S解释:自天地有了离合变化,就有叛乱事件出现,为政者不可不慎察。要用"捭阖之术"观察这个问题,能用此道的就是圣人。所谓圣人乃是天她的使者。
, [1 @- K% c7 t6 c7 R! F/ p
6 S C+ E1 l2 Y) T13、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 V ~* S; B) J4 q) O
* [7 @8 }: O* e* ?8 Z) g2 j K解释:假如世间没有可"抵"之事时,就匿行,等待时机;假如世间有可"抵"之事,就挺身而出,为谋算。上可以跟君主合作,下可可以治理百姓;既有所根据,又有所遵循,真是天地的守护啊。( x, n" k& ~% f
* ?7 p4 k' J% e. d3 W9 u
14、将欲用之于天下,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
$ G6 }7 d, V( Z4 C" e. a H/ T; G3 T) p0 J& @
解释:运用"飞箝"的方法来治理天下,则要权衡人才的优劣长短,善加运用。明察势力的兴亡盛衰,掌握山川地理形
+ _) n7 M; P' `
, d7 T& V, W2 l6 z3 W1 ~16、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可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 c1 G T5 ^- P% I0 ]% R5 [$ r$ ?
解释:飞箝之术用在与人打交道上,已方往往没有付出却能够得到丰厚的回报,使对方与自己紧密连结而不会失去控制,然后再在其言辞上挖究实情。做到这些,就能钳制对方,或者使他向纵的方向,或者使他向横的方向;或者使他向东,或者使他向西;或者使他向南,或者使他向北;或者使他从起点返回,或者使他返回后再翻过来。反反复复,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 l' f+ p0 W2 V0 G$ h. o3 h! e E0 n/ \
17、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S a; F" w7 i' E1 R
2 b5 |: Z# r7 K5 ~ W& v解释:凡是要趋向合一或背叛分离,都须有适合当时现实情况的计谋。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样环连而无缝隙,而且各有不同的形式。要反反复从正面、反面仔细研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7 T/ I% V5 I9 v9 I' W
3 T/ X: }- j: b6 G: }
18、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 { A( V! e# E
1 N0 { \1 N5 d8 b! P, A$ |解释:对于一个纵横家来说,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没有通达高深的道理,就不可能驾驭天下;如果不用心莫思,就不能追溯事物的本源;如果不能全贯注地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就不能给事物成功命名;如果个人才能不佳,聪慧不够,就不能统兵作战;如果忠厚朴实却无真知灼见,就不可能有察人之明。. U/ P! w* O/ a3 h
1 K6 n. @2 s O19、故忤合之道,己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0 C: P( D1 w5 P* a7 A7 M
) o8 ^3 Z! T" I3 b# F: E' x
解释:所以忤合的规律是:首先自我估量聪明才智,然后衡量他人的优劣长短,确定对方自己之后再实施。只有这样才能可进可退,纵横天下。( l5 z& k) X3 n% q) \
, Z) ~* @; z; c5 R8 R
20、古之善用天下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8 ~( D4 Z' _1 Q/ w- S) x9 S
$ S* m, z9 ?' F9 w. K4 e! q+ s4 d
解释:古代善于统驭天下的人,能审察的发展态势,揣测各诸侯王的内心想法。如果不能做到审时度势,权衡利害,就不能明了各诸侯了王的强弱轻重以及实力;如果不能准确揣测各诸侯王的真实情况,就不能明白其隐蔽、藏匿以及应变策略,形势走向。
* @: g |# }% F5 e. _ a
5 \3 E; w8 g( N3 Q" ?- v8 c21、揣情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
( }+ r# b k! A1 o
; h* B7 C4 h; D+ o7 |$ ^解释:运用"揣情"的人,须在对方高兴的时候迎合他,尽力去满足他大的欲望,他吐露的时候,我们就能探测到他的真情;
/ F+ C, s9 ?5 e% N5 `2 A% k1 \5 N# k3 [
22、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役,出于此。乃可贵,乃可;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
5 E# e- h) z7 H# {7 z
* C" W% z' W/ D( W解释:所以谋划大事的人,就应当详细衡量本国的君主,,则应当揣测君主的想法。谋略和考虑的出发点就在此于此。善于运用"量权"和"揣情"之术的人,就可以富贵,可以被重用,可以获得利益,可以取得成功。不善于运用这种方法的人,就会变得贫,不被重用,受到损害,终失败。
8 ?2 y* f d5 w; f0 Y# D( h' b1 B- F7 l, s/ j
23、摩者,符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隐微。, ?1 w4 m2 o3 {8 X0 s; p' S7 N
x0 ]* X7 R! w5 Q d j4 @/ y/ ]解释:揣摩试探,是揣情的一种方法;使对方的内心欲求得以显现,这是"揣情"的根本所在。使用揣摩试探的方法,需要掌握的规律,这些规律是隐秘的。
$ o9 K5 r- @7 n9 x; y$ U$ y
7 L/ e2 W) R0 [% @5 ]# @24、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应。其所应也,有为之。/ w+ a# A' b. `8 L7 J, K+ k, L9 k
$ r$ f5 |# Q, T7 T6 N- W解释:通过揣摩试探对方的欲求,探测对方的内心真实,其内情就会有所显现。对方的内情一旦有所表现,就可以有所作为。) E8 x: @3 n% p) Q8 |
; ?5 j+ `7 Z0 ^25、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 ^% E/ X6 N; p- X& l% f% F
& z' B9 ^% z7 A( d- L" S$ T, l$ W
解释:用这种方法揣摩试探对方的内心,对方的内情然有所反映。根据对方的内情而采取行动,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A! D$ B1 F U0 W$ E W
( T$ f( X5 R4 I26、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
: X( Z* c5 ~$ H8 Z z0 _7 C! K. z- w1 [4 V/ o( n' R' p
解释:按着事物的类别加以揣摩,哪有不呼应的呢?3 ] M A7 B4 E* t% T& n3 Y
/ v8 x! i0 ^' e3 M; H# P27、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双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8 @# I! c% p! E D& E1 S s, z0 f
* H+ g! x/ q2 a1 a: z& z
解释:说,就是游说对方;游说对方,就要有助于对方。修饰言辞,是为了借助言语打动对方;借助言语打动对方,就要再三斟酌、适当取舍。应对时要敏捷巧辩,敏捷巧辩容易流于形式。要使对方接受某个观点,就要使对方明白真伪;使对方明白真伪,就要列举事实加以佐证。诘难的言辞是驳斥对方的论点。驳斥对方的论点就是要诱出对方隐秘的意图。* H* w( a9 I8 T8 i! S+ @
1 m: C3 X# I7 k( }( Z2 b
28、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厢言者,权而干信;静言者,反而干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纵舍不疑者,决也;策选进谋者,权也;他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 R# g U: P' G: E
5 ]8 k5 S H- E解释:使用花言巧语,是为了取悦于对方以求忠诚。使用阿谀之词奉承他人,是为了显露渊博的知识,以示自己聪慧多智。使用公正平允之言,说话直截了当有所决断,以示敢于直言。使用忧戚之言,是为了权衡形势,以博取信任。使用深思熟虑的话,就会在能力不足时,反而阻止谬误获取胜利。先揣摩对方的心思再加以奉承,被称为"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被称为"博";选取策略呈献计谋,被称为"权";抛开顾虑大胆舍弃,被称为"决";自己的天分不足难以制止错误,被称为"反"。
( B( e1 y! g5 t- d. V
8 E+ F$ k3 c2 [$ {29、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
8 R& u+ A% H3 d# [3 |5 b$ m8 M& ~0 o# Q; p' ~
解释:人之常情,说话就希望有人接受,做事就希望获得成功。
& T* v. `. a4 P+ L/ o
5 M4 q# b1 Z/ I0 H/ i5 ^30、为人凡谋有道,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日下,参以立焉,以生奇。6 F' H! T9 _ m
" ~3 d3 M5 [) d! F7 W- k6 R' f解释:凡是筹划计谋,都要遵循的规律,并要掌握规律背后的依据,这样才能得到实情。通过研究审察实情,确立上、中、下三仪。所谓三仪,指上智、中才和下愚。三者互相参照,就能定出奇谋妙计。4 H) i" L& h; e6 @2 T
% i# z" b9 K& X/ u" c% n31、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 h% N7 N Q. @* K/ T' ^" `
1 @$ n& f9 x! r6 B: `
解释:如果对一个人了解,可以任用他;如果不了解,有谋略的人不会任用他。: x: h( b" R: p4 Q% C6 n
0 B5 Y- M6 ^7 U( A. y& D$ r
32、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2 l4 |0 Q4 J7 F' P# `" Z0 v
* K T3 J# Z/ c) K
解释:天地化生万物,在于其高大与深厚;圣智之人处世的诀窍,就在于他们善用隐藏不露的手段。圣智之人处世决不被忠信仁义等戒条束缚手脚,只不过做事不要太过分罢了,其主要是维护不偏不倚,适中的正道而已。
; J7 c- o) w7 R8 Y7 ~( G
! ]* G5 b1 q- t8 v0 n$ j33、凡决物,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用患;善至于诱也,纵终无惑偏。
% N8 [" a5 J- q% d" _8 J) |* p( Z5 n, [3 U
解释:为人处世,凡出谋划策决断事物,是心中有疑难之事。善于决断就会带来福利,不善于决断就会带来祸患。2 j7 d8 j6 K: i' T' o
; f/ E% R. M$ I! C34、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 Z/ X. ~6 v h" R) [$ o
4 m: g' r+ ?% M: ]* r6 z解释:作出决断前要先诱导出对方的实情,行动起来就不会有疑惑和偏颇。如果决断总体上有利于对方,但暗地里对其有所损害,对方也不会接受,反而会使双方的关系疏远。7 q, n2 ]; S) i; I
+ v* g5 Y' b; }) }' w; ?0 a% G35、安徐正静,其被节无不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右主位。& o3 m3 \" [, j6 W
" R; V' v- V, n E& D
解释:作为君主,要做到安详从容、心气沉静,制定法度无不柔和通顺。要善于给予,与臣民相处谦虚谨慎、心平气和,以防天下大乱。以上所说指君主要善于保住君位。6 }/ L x) z5 |9 [* Y8 {
5 O3 ?0 B/ I* G# }36、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辐凑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9 Z" t' m9 r; u5 V( A1 d. [
4 k$ W' D- _3 y7 m3 l( c
解释:眼睛贵在洞明世事,耳朵贵在敏锐警觉,心灵贵在充满智慧。君主如果用天下人的眼光去看,就没有什么看不清;如果用天下人的耳朵去听,就没有什么听不到;4 ?$ b" A1 l5 \: d1 g
5 p/ }& D- ]- N: V8 [4 z$ j
如果用天下人的心去思考,就没有什么不能知晓。君主做到以上这些,就像辐条集中于车毂共同进退
6 I( I$ V. D6 y, t: `
6 y |. v( n3 ?& K( ]4 w' d1 @0 l" P* l
0 `7 g. {6 r; C6 s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