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说人类的大脑是个爱偷懒的编剧,那荣格的原型理论就是它最常用的 “套路剧本库”。这些藏在集体无意识里的经典角色和剧情,每天都在偷偷给我们的沟通加戏 —— 你以为是自己在说话,其实可能是 “英雄”“受害者” 这些老演员在替你飙戏。今天就来扒一扒,这些心理剧本到底怎么左右我们聊天,以及如何避免被它们带跑偏。7 f$ \) G E( O' g: E
0 S( r" v! o% v. h5 U5 U: l一、角色预设:你给别人贴的标签,可能是自己的 “认知懒癌”
# [* {! r Q2 g8 I9 g% c# T+ X
想象一下,每次见到领导就自动切换成 “仰望模式”,见到新来的实习生就默认对方需要 “手把手教学”—— 这不是你的错,是大脑开启了 “原型快捷键”。# c3 C h+ d* D7 s( ~9 t
“英雄” 原型就像个自带光环的滤镜,一旦套在领导或专家头上,我们就忍不住期待他们像超级英雄一样解决所有问题。可要是领导偶尔说句 “这个我也不懂”,你心里是不是咯噔一下?这就是滤镜碎了的声音,搞不好还会怀疑 “他是不是徒有虚名”,好好的沟通突然就卡壳了。+ [' _/ O& u+ j, m
: L8 X* p. y2 k7 l* V
更妙的是 “受害者” 原型,有些人明明能自己搞定的事,偏偏要摆出 “我好难” 的姿态,不知不觉就把同事逼成了 “被迫营业的拯救者”。时间久了,一方越来越依赖,一方越来越累,沟通里的权力天平早就歪到姥姥家了。
4 T) {& J& |1 Q' L- Q
; s+ G) {, q. q+ i8 f' k说到底,这些预设就像给人套上了预制的面具,虽然省了琢磨对方的功夫,却可能把活生生的人看成了刻板的卡通形象 —— 毕竟,谁规定领导不能有犯迷糊的时候,谁又说示弱的人心里没藏着小算盘呢?
3 b7 Y3 n( { n/ u. x; D* d
; n" y6 k( v/ i5 a" B/ Z二、叙事框架:你说的故事,其实早就被写好了剧本8 A% M$ s- @+ H# ^6 j- y. J
: ?3 o4 o% U/ M5 n4 j2 u" o
沟通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每个人都在讲自己的故事,而原型就是大家默认的 “故事模板”。就像看电影,不管剧情多曲折,我们总能套上 “遇到难题 - 有人帮忙 - 最后成长” 的路子来理解 —— 这就是原型在暗中帮忙整理思路呢。
( h- V8 Y; _8 D- m) S* l/ ]+ u/ C/ s) m9 |; k" x
职场上最常见的,就是把自己的困境说成 “英雄之旅”:“我上周遇到个大麻烦,多亏了 XX 出手,现在总算搞定了,感觉自己又进步了!” 你看,这么一说,不仅显得自己努力,还顺带夸了队友,听的人自然容易共情。反过来,要是只会干巴巴说 “我上周很忙”,效果就差远了。
6 d6 V# l7 r8 x) @9 ]: R
/ C* \& |/ Y: x6 E. [' Q1 ?/ e不过这些 “故事符号” 也有翻车的时候。比如 “智慧老人” 这个形象,在咱们这儿可能是和蔼的导师,到了别的文化里说不定就成了 “守旧派” 的代名词。就像用 “愚公移山” 的故事讲道理,咱们觉得是赞美坚持,可要是对方没听过这典故,可能还以为你在说 “这人真倔,不会变通”。
; T4 @: P( T2 ]! h- `9 @9 j
5 b# a: z a4 @! L$ {3 L广告商最懂这套,卖越野车就突出 “探索者” 原型,拍个车主翻山越岭的视频,不用多说,追求自由的人立马就懂了 —— 这哪是卖车,分明是在说 “你看,这就是你心里想成为的样子”。
7 B6 x1 ?5 `6 t' J4 v+ Q& Q
" x' n( k# B! v' F+ h% G三、冲突生成:聊天聊崩了?可能是你们的 “角色对不上”7 O+ |# S0 t5 }2 h. w
+ w( b) e! k2 o- S2 B1 Z聊天聊到吵架,很多时候不是内容有问题,而是双方拿错了 “剧本”。比如你正一本正经地说工作方案(扮演 “理性成人”),对方却突然炸毛:“你是不是觉得我做不好?”(切换成 “委屈小孩” 模式)—— 这就像你在演正剧,对方却在唱喜剧,不冲突才怪。/ N9 ~2 r) X/ B* g7 ~! V* G' L
; {/ {. R0 J; J更有意思的是 “阴影投射” 这回事:自己不想承认的毛病,总爱安到别人头上。比如上班摸鱼的人,可能最先跳出来指责同事 “效率低”;明明自己贪吃,却嘲笑别人 “管不住嘴”。这就像给别人扣上 “反派” 的帽子,自己反倒成了 “正义使者”,结果呢?关系越来越僵,却没人肯低头看看自己的问题。6 y* u$ R% a3 S6 q
$ N2 A+ ^6 z Q# U5 }想解决也简单,关键是先搞清楚 “自己在演什么角色,对方又在演什么”。就像玩角色扮演游戏,先确认大家都在同一个频道上 —— 你用 “成人” 的理性对谈,也引导对方回到 “成人” 模式,别一会儿当爹一会儿当妈,聊天自然就顺畅多了。
9 z; @! W# |, v2 C; f( D+ P; V, z
8 a8 r: _" ]6 `& X" o- ?( {💎 总结:别让原型当你的 “隐形导演”
& ^$ _1 }7 x5 \, B0 ^
5 Z4 b+ t/ q* H6 Y, O说到底,原型理论就像沟通里的 “双刃剑”:它能帮我们快速理解对方,也可能让我们被偏见带偏;它能让故事更动人,也可能因为文化差异闹笑话;它能解释冲突的由来,也能指明解决的方向。! I ?5 _4 G- `
7 z; l! X# L. [ p所以啊,聊天的时候不妨多留个心眼:
/ y. ]7 W% g' B( l ?别被自己给别人贴的标签困住,多想想 “TA 是不是还有别的面”;9 f/ d. Y( B% S1 m$ `1 D* @ P" q
讲故事的时候可以用用原型套路,但别忘了问问对方 “get 到我的点了吗”;% u N5 M; Z- m) {, ?7 q+ @
吵架了先别急着怪对方,不如想想 “是不是我俩的角色没对上”。
: K# U) U! V/ E8 m
`' V @& \8 `+ G毕竟,沟通的终极目标不是赢过对方,也不是耍小聪明套路别人,而是透过那些被原型影响的言行,看到真实的彼此 —— 毕竟,再经典的剧本,也比不上活生生的人有意思,不是吗?
W D, e1 r# W+ }
! u$ Z/ D6 n: w4 e
1 j' F5 _ V6 G7 F+ 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