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战国策·楚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著名的"张仪欺楚"事件。以下是简介和时间背景: 简介:2 _& ^$ M4 Q7 H: \: `9 M
公元前313年,秦相张仪以"商於六百里"为诱饵,诱使楚怀王与盟国齐国断交。楚怀王贪图土地,不顾大臣陈轸的劝谏执意绝齐,结果发现张仪许诺的"六百里"实为"六里"。愤怒的楚王发兵攻秦,反遭秦齐联军大败于丹阳(杜陵),楚国从此由盛转衰。这一事件生动展现了战国纵横家的谋略手段和楚国外交的严重失误。 时间背景: - 事件发生于战国中期(前313年)
- 处于秦惠文王(前337-前311年在位)和楚怀王(前328-前299年在位)时期
- 早于秦统一六国(前221年)约90年
1 S+ R5 t0 {( a1 E* @: e
该事件是战国合纵连横策略的经典案例,凸显了张仪"连横"策略的高明与楚国外交的短视,为后世留下了"贪小利而失大局"的政治教训。
' \ z/ @! S* d9 V, o【原文】
' F2 ~; |( f+ c `* u2 P* q, R% t, n0 x$ ?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约车并币,臣请试之。
# F. Y) M% l3 e; I/ Z( e! g* D0 w- c, p- `6 f% w
' k2 O$ J8 V" C+ R) r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1];唯仪之所甚愿为臣者,亦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唯仪之甚憎者,亦无大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2],而仪不得为臣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於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是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於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
( x1 U& ^$ }' {1 Y5 | C
( i* f) g, C- k" J$ K) U+ a3 r, |' z5 L' _, _6 Y3 v: y7 H3 c
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谷得商於之田,方六百里。群臣闻见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不谷不烦一兵[3],不伤一人,而得商於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为智矣!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於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责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曰:吾事善矣!子其弭口无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绝齐,使者未来[4],又重绝之。
; ?# w2 s% a& \8 C; o
, V5 A& F) c( e+ j
' t: R5 S) \* p/ W8 `9 g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至,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欲兴师伐秦。陈轸曰:臣可以言乎?王曰:可矣。轸曰:伐秦非计也,王不如因而赂之一名都,与之伐齐,是我亡于秦而取偿于齐也。楚国不尚全(事)[乎][5]。王今已绝齐,而责欺于秦,是吾合齐、秦之交也,(固)[国]必大伤[6]。" s6 o0 ?& J' I9 ]/ F) H' i) b
6 z9 c/ Y4 X4 r |, Z( w4 w: ?4 o i: t) e6 n
楚王不听,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7],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 n2 Z) D9 [0 {% V4 M+ b6 c3 ~ _0 Q& j
【注释】
) S! Q0 Y6 r" P0 |3 G* }+ E2 b c4 u8 A6 U1 }
[1]大:超过。4 y% f2 |: g' J/ Y/ ~1 @) @
[2]事令:听命。
1 ]; A& \ _* v[3]不谷:不善,古代君主的谦称。
+ @& ]: r- L4 s3 S[4]未来:没有返回。来,回来。
$ h# l3 ~! L( X+ _3 s[5]不尚全乎:不还完整无缺吗?事,一作乎,可从。
; }9 z! z! |( R0 D" M& g4 V[6]固:一作国,义顺,可从。
5 O F1 B0 j! v& _[7]仅以救亡:仅仅没有灭亡。! Z' q+ r1 q$ @
@1 U8 M/ d/ `% b. `, K【翻译】
. H2 c4 @+ ~' Y) l
. s7 u1 ^& O9 a5 w8 D齐国帮助楚国进攻秦国,攻下了秦国的曲沃。此后秦想进攻齐国,可是齐、楚交好,秦惠王为此甚感忧虑,就对张仪说:寡人想要发兵攻齐,无奈齐、楚关系正密切,请贤卿为寡人考虑一下,怎么样?张仪说:请大王为臣准备好车马和金钱,让臣去试试看!; P5 t; |" Q8 N( R4 g
" c# Z! \# {' N( j+ b& O于是张仪向南见楚怀王说:敝国国王最敬重的人莫过于大王了,我张仪做臣子的,也莫过于希望给大王你做臣子。敝国所最痛恨的君主莫过于齐王,而臣张仪最痛恨的君主也莫过于齐王。现在齐王的罪恶,对敝国的秦王来说是最严重的,因此敝国想发兵征讨他,无奈贵国与齐交好,以致秦王无法听命于楚王,同时也不能使臣做大王的臣子。然而如果大王能关起国门与齐断交,让臣劝秦王献上方圆六百里的商、於土地。如此一来,齐就走向衰弱;齐走向衰弱后,就必然听从大王的差遣。这样一来,楚国不但在北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而又在西面对秦国施有恩惠,同时暗中获得了商、於六百里的好处,这真是一举而三利俱得的良策。. q* d! J# i; J
9 y: y8 O1 E1 y' K! T1 m
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就在朝公开宣布:寡人已经从秦国得到商、於六百里的土地!群臣听了怀王的宣布,都一致向怀王道贺,客卿陈轸最后晋见,唯独不向怀王道贺。怀王就问道:寡人不烦一兵一卒,没有伤亡一名将士,就得到商、於六百里土地,寡人自认为是明智之举。文武百官都向寡人道贺,唯独贤卿不道贺,这是为什么?陈轸回答说:因为我认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於六百里,反而一定会招来祸患,所以臣不敢随便向大王道贺。怀王问:什么道理呢?陈轸回答说:秦王之所以重视大王,是因为大王有齐国这样一个强大盟国。如今地还没有得到,大王就跟齐国断绝邦交,就会使楚国陷于孤立,秦国又怎会重视一个孤立无援的国家呢?何况如果先让秦国割让土地,楚国再跟齐断绝邦交,估计秦国必不肯这样做;要是楚国先跟齐国断交,然后再向秦要土地,那么必然遭张仪欺骗而得不到土地。被张仪欺骗了,大王必然懊悔万分。这样就西面惹出秦国的祸患,北面断了齐国的后援,那么秦、齐两国的军队必然来了。楚王不听从,说:我的事已办妥,你就闭口不要再说了,你就等待寡人的好消息吧!怀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宣布断交,使者还未回来,楚王又派人去与齐国断交。+ l8 q; ^3 O, [ L' |+ |
, d2 F' D+ R6 ^! x8 M N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齐国游说,齐、秦交好暗暗缔结成功。楚国就派出一名将军去秦国接收土地。使臣到后,张仪竟然装病不上朝。楚怀王说:张仪以为寡人没有与齐国断交吗?于是楚怀王就派了一名勇士前去辱骂齐王。张仪在证实楚、齐断交以后,才出来接见使臣说:赠送的土地从这里到那里,方圆总共是六里。楚国使者很谅讶说:臣只听说是六百里,从没有听说是六里。张仪巧辩说:我张仪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怎么能说有六百里呢?楚国使者回国报告楚怀王以后,怀王大怒,想发兵攻打秦国。这时陈轸问:现在我可以说话了吗?怀王说:可以了。于是陈轸就说:发兵攻打秦国不是好办法,大王不如趁此机会送给秦国一个大都市,与秦一起攻打齐国,或许可以把在秦国损失的再从齐国补回来,这样楚国不还完整无缺吗?大王如今已经与齐国绝交,现在又去责备秦国骗人,这是我国在促合秦、齐两国结交,这样的话,楚国必受大害!$ j0 E! v4 m; i3 Z4 W% L3 K! H$ s
( y, p" ?: N- m. I$ d. h8 u
可惜楚怀王仍然没有采纳陈轸的忠谏,而是照原定计划发兵北去攻打秦国。秦、齐两国组成联合阵线,同时韩国也加入了他的军事同盟,结果楚军被三国联军在杜陵打得惨败。可见,楚国的土地并非不大,而人民也并非比其他诸侯软弱,但发展到几乎亡国的惨境,就是由于怀王没有采纳陈轸的计策,而过于听信张仪诡诈游说的缘故。
' Y# m' d3 g; U N- |
1 o5 p) p7 @4 K$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