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收到个粉丝私信,语气特别委屈:“我花了一年做的手工皂,用的都是进口原料,还做了 3 次配方调整,结果上架半年只卖了 20 多块,是不是我没投钱做营销啊?”6 A4 [4 `- F K! ^- t$ }: S
6 n& u) ^, M/ p* U
看着这条消息,我突然想起很多产品人都会踩的坑 —— 把 “卖不出去” 直接归因为 “缺营销”,就像学生考试不及格,先怪老师没划重点,却忘了先检查自己有没有把课本读懂。
$ b$ t4 P9 O7 h! W1 Y! O0 o1 L$ ^7 m% U2 o/ F
其实产品能不能卖出去,从来不是 “营销” 这一个变量决定的。在聊 “怎么让用户知道” 之前,咱们得先搞清楚:你的产品,到底 “能不能被用户需要”?今天就把我平时帮粉丝复盘产品的 6 个核心问题,拆给大家看 ——4 l1 V" v. _- K7 q/ u/ U. x" w
1 i- T. p% G+ A1 }7 _; m, x- C第一个问题:你的产品,真的解决了 “真痛点” 吗?( r3 h* K9 r3 J/ D/ E
' u' v, i- z1 S- n4 b+ V& ?/ x" o/ }$ e
去年有个做母婴用品的博主,跟风做了 “多功能婴儿辅食碗”,能加热、能研磨、还能当储物盒,自己觉得 “功能超全”,结果销量惨淡。后来她去问买过的宝妈,得到的答案扎心了:“带娃出门要带的东西已经够多了,这个碗虽多功能,但比普通碗重 3 倍,根本拎不动 —— 我需要的是‘轻便好带’,不是‘啥都能做’。”. ?+ Z! B9 a. G) n! W [4 H
" Y& d, |5 B" e: `4 K8 J" Z7 E
很多人做产品时,会把 “我觉得有用” 当成 “用户需要”。但 “痛点” 不是自嗨出来的:比如上班族需要 “10 分钟搞定的早餐”,不是 “需要煮 30 分钟的养生粥”;租房党需要 “免打孔的收纳架”,不是 “要钉墙的实木柜”。先搞清楚 “用户到底在为哪个问题焦虑”,比堆 10 个功能都有用。# s2 I! ~! F( {: K
- Y4 Q/ N2 k# z/ v! X第二个问题:比起竞品,你有 “非选不可” 的理由吗?4 O* m, w& y/ ]1 v6 J9 v5 `; z5 k* x$ E
; {! l0 V$ w( }4 I: b4 s
有次和做咖啡的朋友聊天,他说自己的咖啡豆 “口感醇厚、产地正宗”,却卖不过隔壁的小众品牌。我让他去看竞品详情页,发现人家写着 “针对熬夜党调配:低因配方 + 坚果风味,喝了不失眠”—— 你看,同样是咖啡豆,他只说 “好”,竞品却精准戳中了 “想喝咖啡又怕失眠” 的人群。
# J- B) r8 J! @ C0 p
: q. e2 [& \( l# B% Z2 o( E- `现在几乎没有 “无竞品” 的赛道,哪怕是手工制品,也得想清楚:你比别人好在哪?是更便宜?更方便?还是解决了别人没解决的小问题?比如同样是手工耳环,有人主打 “过敏体质可用”,有人突出 “可拆分换款式”,这些 “差异化” 才是用户买单的理由。# z$ j5 [: I' ?. B
9 A" }. N" A/ |6 b% J
第三个问题:产品本身,是不是 “用着顺手”?2 i! u/ ]. F1 M* s
) T4 `3 o( D& @) n之前帮一个做 APP 的博主复盘,他的 APP 能查本地小众景点,功能很实用,但用户留存率特别低。我下载试了试,发现要查一个景点,得点 5 步才能看到地址,而且地图不能直接跳转 —— 用户要的是 “快速找景点”,结果被复杂的操作劝退了。
9 K1 ]/ h& _ D% I k
: T8 J5 W8 \# P6 L“用心做产品” 不只是堆功能、抠材质,更要抠 “使用体验”:按钮是不是在顺手的位置?说明书能不能让人一看就懂?甚至包装拆起来会不会费劲?有个做蛋糕的博主,把包装盒改成 “撕拉式”,还送了一次性刀叉和湿巾,用户反馈 “吃完不用收拾,太贴心了”,复购率直接涨了 30%。
$ R. C; u, ]. A
- A0 Y5 n; ^6 J1 z2 o6 e) [& z第四个问题:你选的市场,是不是 “还没到时候”?5 b) C2 c2 s) J. _. Q; B3 T; C0 g* n
. |, C E# l3 E8 h; |# h
前几年有个风口叫 “智能手环”,有个朋友跟风做了 “老人智能手环”,主打 “心率监测 + 一键呼救”,结果卖得很差。后来才发现,当时大部分老人连智能手机都用不熟练,根本不会连手环;而且子女担心 “老人不会操作,买了也白买”—— 不是产品不好,是市场还没准备好。, Z% c) |4 P- u# V1 T
, [. Y2 J/ j7 P: R9 P( Q- R
选市场就像种地,得看 “季节”:有些需求是 “刚需但小众”,比如 “宠物糖尿病专用粮”,虽然用户少,但竞争也小;有些需求是 “看似热门但没痛点”,比如 “智能水杯提醒喝水”,很多人买了用两天就闲置了。先判断 “这个市场的需求是不是真的存在,用户愿不愿意为它花钱”,再动手不迟。+ ~, e, P+ J3 y
1 O5 y3 T5 t: \. a- m$ P7 H$ O第五个问题:定价,是不是 “对准了用户的钱包”?/ X3 ~! d1 Y# k, E8 L
) J: F" q* |4 b- y7 T8 f- q' @; }我认识个做手工皮具的博主,一开始把钱包定价 299 元,觉得 “自己手工缝了 3 天,这个价很值”,结果没人买。后来她调研发现,目标用户是刚工作的年轻人,能接受的价位是 100-150 元。于是她调整了尺寸,把定价降到 129 元,同时强调 “小尺寸更适合装手机,年轻人出门更方便”,销量一下就起来了。
: x( j; I% u) W3 O
5 a& ^/ o1 J* ]) w定价不是 “成本 + 利润” 这么简单,关键是 “用户觉得值不值”:如果你的用户是学生,定价太高会劝退;如果是追求品质的中产,定价太低反而会让人怀疑质量。可以做个小测试:找 10 个目标用户,问他们 “这个产品你愿意花多少钱买”,取个中间值,再结合成本调整,比自己拍脑袋定价靠谱多了。
. o' P5 R( `* ^/ |9 m3 v- L, g# b9 M& Z8 G' r1 P
第六个问题:你选的渠道,是不是 “能找到目标用户”?& {! w) S R* F$ P' Q
! K6 M/ l4 O+ l# b. ]+ o z/ j
有个做儿童绘本的博主,一开始在抖音投广告,花了 5000 块只卖了 10 本。后来她换去小红书,发 “宝妈带娃读绘本的日常”,比如 “用这本绘本教孩子刷牙,再也不用催”,反而带火了产品 —— 因为抖音的用户更爱刷娱乐内容,而小红书的宝妈更关注 “带娃干货”,渠道错了,再贵的营销也白搭。- p! v& u' d5 R4 [* ^+ V" e
1 O7 ^( N* Y' c2 e( g+ u
选渠道就像 “钓鱼要找对池塘”:卖职场课程去知乎、B 站,卖美妆去小红书、抖音,卖农产品去拼多多、视频号。别想着 “所有渠道都试试”,先搞清楚 “你的目标用户在哪逛”,把一个渠道做透,比撒网式营销更省钱有效。* C( E8 t- } N, J2 D% Q l* q
: A) U, y* _8 e" x( D7 M最后想说:别把 “营销” 当 “救命稻草”
, F* e+ M) c0 n W4 C
! K7 X4 _- Y; X4 _- [/ M2 C其实你提到的 7 个问题,本质是 “广义的营销思维”—— 营销不是 “做完产品再吆喝”,而是从 “想做产品” 的那一刻就开始了:用户需要什么?竞品在做什么?定价多少合适?在哪能找到用户?4 @8 { ?1 P' R" h& u/ j
9 D% f7 p# a$ R# g" K& R! h: \最怕的就是 “先闷头做产品,再抬头找销路”。就像盖房子,先不管地基稳不稳,先把墙砌起来,最后发现房子歪了,再怪 “没给房子做宣传”,这根本不解决问题。5 t: r! D+ _- n% M
! N3 U. t: @ Y- x1 Q/ l
如果你的产品也卖得不好,不如先停下 “要不要做营销” 的纠结,先答好这 6 个问题。等你把 “产品能不能被需要” 的基础打牢,再谈 “怎么让用户知道”,才会事半功倍。8 a" g8 x9 v3 @0 _( h; h
; C. `* w3 B: V) I& _, u y% B最后想问问大家:你做产品时,有没有踩过 “自嗨式做产品” 的坑?或者你觉得还有哪些问题会影响产品销量?评论区聊聊,说不定能帮到更多人~
5 p3 z6 I3 A# s! n' y+ I9 f. G3 L9 T) Q' I( R1 O; ~! Z! {, ~8 P
. A4 f- n' h; N \, W0 a" 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