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 回复 0

为什么非常成功的创业者很少出自寒门?

493

主题

1

回帖

1907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907
发表于 昨天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逛知乎久了,总觉得大家对 “创业成功” 的定义有点 “飘”—— 仿佛非得站在 NASDAQ 敲钟,拿过三四轮顶级机构融资,张口就要 “改变世界”,两年内做成十亿美元估值的独角兽,才算得上 “成功创业者”。
) D! E. K/ W& e4 `4 P' E  v' m  |& w6 W% L3 T- T: ^
可现实里的创业,哪有这么多 “天之骄子剧本”?
: T" h! N) K% m: W5 ?
4 {) N; B* ]( Q0 g; d7 P% M姚冬老师的一段话戳中了要害:真正的成功,从来不是看公司最终估值多高,而是相比创业之初,它增值了多少倍。要是按 “总估值” 算成功,那富二代一开局就赢了 —— 从老爸那拿 5 亿开公司,哪怕啥实质业务没有,起点估值就甩普通人几条街;大佬二次创业更不用说,光 “个人 IP” 就能让初期融资水涨船高,这算哪门子 “靠自己成功”?2 g  B# X! P7 H/ H. [5 v

, X( f% H& q2 F' b1 k* q反而那些从尘埃里长出的 “小成功”,才更让人动容。
5 E! ]% G+ E: D- k2 g
( t3 x8 c0 p; N我想起大学门口的烤串大叔,当年就一个铁皮烤炉,裹着军大衣在寒风里翻串,油星子溅得满手都是。毕业几年回去,他的店已经扩成两层楼,晚上亮着暖黄的灯,服务员忙前忙后,菜单上除了烤串还多了砂锅和凉菜。从 “一个烤炉” 到 “两层门店”,这份从 0 到 1 再到 10 的跨越,难道不算顶顶成功的创业?" `) r/ F9 I: Y0 \9 C1 S
  Y8 ?! d0 S# [. A' C  h+ d" M
还有我们熟知的名字:海底捞最初是几个朋友凑几千块开的小火锅店,老干妈是陶华碧推着小推车卖辣酱起家,董明珠早年更是从基层销售做起,骑着自行车跑市场。他们的起点低到尘埃里 —— 可能是几百块启动资金,可能是一份勉强糊口的工作,可最后呢?他们把自己的人生、把小小的生意,翻了几百倍、上千倍。哪怕最终的规模,可能还不及富二代创业起点的零头,但这份 “增值力”,才是创业最该有的底色。, j, o- {" W$ M: I# G; S& G4 Y4 o

- U! {# E9 B( A6 \5 g2 j1 ?8 R- D更别说那些 “逆天改命” 的寒门创业者,比如王江民。出身贫寒,还是残疾人,38 岁才从零开始学软件,50 岁却把公司做到中国安全软件市场第一,高峰期价值数亿。要是按 “常规轨迹”,他或许只能在贫困线上挣扎,靠低保过活。可他偏用才华和拼劲,把 “不可能” 变成了 “中国第一”—— 这才叫 “非常成功”,是突破自身局限、跨越命运鸿沟的成功。& n1 E) e8 g- H8 Z& _3 O

% z! W0 l$ ^+ {; R2 D反观有些 “成功叙事”,比如有人说 “王思聪赚 50 亿很平常”,这话真没说错。以他的背景和资源,赚 50 亿不过是 “顺水推舟”;可对一个从农村出来、靠摆地摊起步的人来说,能赚 500 万、5000 万,都是 “逆天改命” 的非常成功。
5 k  X* \& _# @: L3 d8 R5 x) Z! Q* B2 u- P3 E
我们总盯着那些 “站在山顶” 的人,却忘了山脚下、山腰上,还有无数正在努力向上爬的人。他们的起点低、资源少,每一步都走得比别人更难,可他们的 “增值倍数”,比任何 “高估值剧本” 都更有力量。
1 {+ m7 u* k; r) a. R2 p
  @8 m; M' [3 N- T毕竟,创业的本质不是 “比谁终点更高”,而是 “比谁从起点走得更远”。那些从寒门里闯出来、把日子越过越好的创业者,才是最该被看见、被认可的 “成功典范”。
7 E/ h% c& f# W7 c. ]' w* _3 A3 I% I" [
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 “普通人成功故事”?你眼里的 “创业成功”,又该是什么样的?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 A! h' f$ R9 T  B9 X
$ V( F" |+ Z9 \; n$ x+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