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倾情感与内倾情感:你是更在意集体感受,还是坚守自我?
在生活中,你是否见过这样两种人:一种人总能敏锐地察觉到聚会中谁不开心,会主动调节气氛,让大家都舒服;另一种人则始终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不管别人怎么说,都坚守着内心的想法。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背后其实藏着荣格心理学中两种重要的情感功能 —— 外倾情感(Fe)和内倾情感(Fi)。今天,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这两种情感模式,看看你更倾向于哪一种。
外倾情感(Fe):以集体和谐为导向
外倾情感的认知过程,是以人文价值优先原则来组织和评估动态信息的。简单来说,习惯运用外倾情感的人,心里始终装着集体。
他们会不断关注集体的整体氛围,就像一个 “氛围监测仪”。在聚会时,他们能快速捕捉到谁和集体不同频。比如,当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讨论一个话题时,若有人默默坐在角落,眼神游离,他们很快就能发现。
发现问题后,他们就会思考怎样才能让个人和集体同频。可能会主动走到那位朋友身边,找一个他感兴趣的话题聊起来,或者把他拉进大家的讨论中,巧妙地消除他的疏离感。
他们也会留意在场的人当下的感受、彼此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习俗和集体要求。在处理事情时,会考虑对大家来说什么更重要,每个人的价值观有什么异同,然后想办法协调个人感受和价值观的差异,以取得社群内部最大化的共识。
比如在一个团队项目中,不同成员可能有不同的想法和诉求。运用外倾情感的人会努力平衡各方,让大家都能接受最终方案,而不是让某个人的意见被忽视。
他们追求的是可感知范围内的情感一致,希望获得持续的、广泛的情感连接,通常体现为创造和维护集体的整体幸福感和归属感。但有时候,为了集体的和谐,他们可能会选择牺牲少数人的需求,也经常忽略自己本人的真实感觉。
只有当退出集体、回到一个人的时候,他们才开始关注自己的感受。就像一个在舞台上忙碌了一天的主持人,下台后才会感到疲惫和委屈。
内倾情感(Fi):以坚守自我为核心
和外倾情感不同,内倾情感的认知过程,是用人文价值优先原则来组织和评估内部信息的。当外界发生什么事情时,习惯运用内倾情感的人,会很自然地先问自己一系列问题:对我来说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我的态度是怎样的,我喜不喜欢、接不接受、认不认可,我的立场是什么,有没有侵犯到我的原则和底线。
他们是忠于自己的一群人,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坚守自己的价值观。比如在面对一份别人都觉得很好的工作时,若这份工作违背了他内心对职业的追求,他会毫不犹豫地拒绝,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动摇。
因为懂得个人自由独立的幸福感,所以他们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自由独立中找到价值,而不是屈从于集体。内倾情感的作用,是令自己的内心声音和谐一致,保持自己所认同的情感价值和信念不被外界影响。
他们可以选择融入集体,也可以选择拒绝,因为主动权要牢牢握在自己手上。但通常他们会觉得自己永远都不够了解自己,永远需要更坚定,会一直寻找 “我是谁” 的答案,不断壮大内在的自我,在知行合一的时候得到最大的满足。
他们的情感强烈而深邃,却倾向于不完全表达。有时会显得过于关注自我而与外界形成一道屏障。不过,当重要价值受到威胁时,他们可能会突然在沉默中爆发,也可能更觉不知所措。比如,当有人触碰了他坚守的原则,平时温和的他可能会瞬间变得很激动。
两者的区别与联系
值得注意的是,按荣格的说法,情感功能无法被思维功能充分解构,文字表达只能接近于情感的认知过程,更多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用心”,尤其是内倾情感,源于内心深处的真心,具有压倒性的力量。
后期学者普遍认为,情感功能是一种对价值重要性的评估和排序,但纯粹的情感功能并不像思维功能那样具有明确的逻辑链条。
外倾情感和内倾情感理论上无法双高,这是因为外倾情感在努力调节个体的差异性以符合更广泛的共识,而内倾情感始终在坚持对个体独立性最高程度的尊重,以抵制集体对个性的压抑。
其实,无论是外倾情感还是内倾情感,都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它们只是我们感知世界、处理情感的不同方式。
了解自己的情感模式,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行为和选择;了解他人的情感模式,能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相处,减少误解和冲突。
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你能对这两种情感模式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能更懂自己和身边的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