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痛苦根源是否来自于他的认知?
痛苦的产生,和我们大脑里的 “情绪回路” 设定有关。这些设定从哪儿来呢?一部分是基因里带的,另一部分是后天在社会里耳濡目染学来的 —— 像我们的想法、道德观念、价值观这些,都会慢慢变成情绪回路的一部分。
那什么会触发痛苦呢?简单说就是 “社会化”。具体讲,就是社会上大家普遍认同的观念、我们对各种场景的理解,和自己心里预期的样子撞在一起,一旦合不上拍或者相互冲突,痛苦就可能冒出来。
其实,只要人有认知,就躲不开痛苦。但认知水平高的人,有两种办法能和痛苦打交道。
第一种,是在社会层面上做 “拆解” 和 “重建”。他们会把社会约定俗成的那些意义、容易勾出情绪的 “开关” 拆开,再重新搭建一套自己的想法体系,用不一样的视角看世界。这样一来,能触发痛苦的 “开关” 就不那么容易被碰到了。
第二种,是深入自己的潜意识。搞清楚那些情绪回路是怎么来的,然后针对脑子里像植物神经那样自动运作的潜意识进行训练,慢慢清理、更新那些情绪回路。这么做不是要消除痛苦,而是让痛苦变得 “有用”—— 别让它内耗、白折腾,而是能真正起到提醒作用。
不过要注意,这两种办法,未必是认知越高效果就越好。
为啥呢?先说第一种,拆了社会层面的东西再重建,其实还是在构建一套自己的想象。但认知太高的话,人很难在自己的想象里 “骗骗自己”,也不太能接受模糊不清的状态。这样一来,自己搭的这套想法体系就不结实,很容易被动摇,甚至让人觉得 “一切都没意义”。
再看第二种,训练潜意识的时候,认知高的人容易找不到替代的目标。没有新目标,就很难有动力用别的东西替代痛苦带来的那种 “成瘾性”,最后可能就卡在这里动不了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