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MBTI最佳配对都有哪些呢?
比如我身边的一些ENTJ更倾向于选择ENFJ当伴侣,而不是网络上普遍流传得INTP,同样的例子还是ISTJ和ISFP等等,聊一聊我们身边真正合适的MBTI配对是怎样的?现实里,很难有什么 “最佳配对”,更多是相对合适的组合,大多数关系其实平平常常,分手离婚的情况也不少见。
不太建议用 MBTI 来分析这类问题,相比之下,大五人格可能更靠谱。就拿 INTJ、INFJ、INFP、INTP 这几种类型来说,它们在真实人口中的比例大概只有 1%,但在网上,这四种类型的占比加起来能达到七八成,足足比真实比例高出 20 倍。这显然不太合理 —— 不管多么特殊的群体,比人口比例高出两三倍就已经很夸张了,更何况性格鉴定本身就很复杂。
其实就算抛开 MBTI,背后的道理也不会变。道理从来都是恒定的,那些变来变去的,肯定算不上真正的道理。
共同话语:在哲学里,语言其实就等同于思维方式,因为思维的载体正是语言。一个人日常说什么,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外部的比如家庭背景、教育水平、社会阶层,自身的比如性格、精神状态等等。
一个博士每天张口闭口都是各种理论,和一个小学毕业、日常只聊吃喝玩乐的人,大概率聊不到一块儿去;一个家境优渥的人总说豪车、豪宅、高尔夫,和一个满脑子水泥、砖瓦的农民工,也很难有共同语言。哪怕都是具体的话题,不同类别的具体话题也聊不到一起 —— 就像有人聊柴米油盐,有人聊奢侈品,看似都很具体,却不在一个频道上。
大多数人能因为相似的阶层和经历找到共同语言,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能较快地和周围人尝试恋爱的原因。“门当户对” 虽然听起来粗暴,却是个很有效的筛选方式。
不过,如果因为性格原因习惯用抽象的语言交流,就可能很难和同阶层的人聊得来;还有些人因为精神状态的问题,说话看似抽象,实则很难自主深入讨论问题、探讨深层概念。像哲学家之间那些著名的对话,就属于典型的抽象讨论,但绝大多数人就算涉及抽象概念,也不会用抽象的方式去聊。
互补原则:如果两个人太相似,短期里可能会因为有相同的话题快速产生好感。比如顾家的人,更容易认同 “顾家” 这个特质,进而想找同样顾家的伴侣。短期内,相似的属性能让彼此更理解对方的行为,但时间久了就会发现,双方的强项重叠,反而让其中一方的相似能力变得 “无效”。
婚姻一定需要分工。如果觉得对方就像 “另一个自己”,或许该好好想想了。哪怕在远古时代,男人外出打猎、女人在家照顾孩子,也是很合理的分工。一个专注事业的人,大概率不会想娶一个同样事业心极强的女性;很多人会下意识避免和自己太像的人结婚,当然也有人会选择相似的伴侣。
但从长期自然相处来看,人们往往更倾向于互补的关系。反而是主观刻意选择时,容易挑和自己一样的人,结果往往是相处久了就腻了。我观察了好几年,发现不少家庭都是互补组合:一方拘谨、传统、保守、擅长理财,另一方幽默、灵活、开放、敢打拼,这样的搭配其实很和谐。他们既有共同话语,又能在生活中分工协作,很合理。
至少以我所见,INTJ 和 ENFP、INFJ 和 ENTP 这类组合确实很合适,类似的 INFJ 和 INTP、INTJ 和 INFP 也有同样的效果 —— 当然,前提是双方真的是这种性格。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其实很难弄清自己和别人的真实性格。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