捭阖术:为啥刘邦这 “二流子” 能成事?君子反而不行
一提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多数人都得皱眉头,觉得这是油滑、不地道的 “小人套路”。可翻遍中国历史,那些真正把大事干成的人,往往不是死守 “君子规矩” 的老好人,而是懂捭阖术、能灵活切换姿态的 “二流子”—— 汉高祖刘邦,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你说刘邦是君子吗?
真算不上。他早年是沛县亭长,喝酒赖账、跟人吹牛是家常便饭;为了活命,竟然可以将女友曹姬送给官员司马令;甚至父亲被项羽抓了要煮,他还能笑着说 “分我一杯羹”,连亲情都显得 “凉薄”。可偏偏是这样一个 “二流子”,把项羽那样的 “君子英雄” 逼得乌江自刎,最后开创了四百年汉朝。核心原因就一条:他懂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的捭阖术,不端架子、不认死理,只为把事办成。
就说刘邦对韩信的那波操作,堪称 “二流子成事” 的教科书。当年刘邦被项羽围在荥阳,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天天盼着韩信带兵来救。结果韩信派来的使者,张口就要当 “假齐王”—— 意思是先暂代齐王,等平定齐国再转正。刘邦一听当场就炸了,拍着桌子骂:“我在这儿快被打死了,你倒好,还想着自己当王!” 刚骂到一半,张良偷偷踩了他一脚,凑到耳边说:“现在咱们打不过项羽,韩信要是反了,咱们就全完了,不如顺着他来。”
你猜刘邦怎么做?他话头一拐,接着骂,但内容全变了:“你这小子怎么这么没出息!要当王就当真齐王,当什么假的?赶紧去传我命令,封韩信为真齐王!”
就这一句话,把韩信哄得死心塌地。后来韩信带着大军直奔荥阳,帮刘邦解了围,最后还在垓下把项羽逼得自杀。
要是换个 “君子” 来,比如项羽,肯定会觉得 “你敢跟我提条件?反了你了!”,说不定直接派兵去打韩信,最后只会把盟友推到敌人那边。
刘邦的 “二流子” 劲儿,就在于他不纠结 “该不该低头”,只在乎 “能不能成事”,该装孙子时绝不硬撑。
还有鸿门宴那回,更能看出刘邦的 “捭阖智慧”。当时项羽有四十万大军,刘邦只有十万,项羽还放话要第二天就灭了他。刘邦知道硬拼肯定完蛋,连夜找项伯求情,第二天一早就去鸿门 “认错”。一见到项羽,他立马躬身行礼,把姿态放得极低:“臣跟将军一起打秦朝,将军在河北打仗,我在河南作战,没想到我能先入关,还能在这儿见到将军。都是小人挑拨,才让咱们之间有了误会。”
这番话里,没有一句硬气话,全是 “捧” 和 “认怂”。项羽本就骄傲,听刘邦这么一说,火立马消了一半,连 “杀心” 都淡了。要是刘邦当 “君子”,觉得 “我入关也没做错,凭啥要认错?”,要么不去鸿门宴,要么去了硬刚,早成了项羽的刀下鬼。
刘邦的 “见人说鬼话”,不是真的服软,而是看清了对手的性格 —— 项羽吃 “捧” 不吃 “呛”,那就顺着他的脾气来,先保住命,再图后事。
其实不是 “君子” 不好,而是 “君子” 太讲究 “规矩”,容易被面子、道德绑住手脚。刘邦的 “二流子” 本质,是懂捭阖术 —— 见韩信要权,就给权;见项羽要面子,就给面子;见功臣要安心,就封仇人。他不纠结 “该不该做”,只在乎 “这么做能不能成事”。
我们在职场,习惯于君子思维,要面子,生怕出丑,担心别人差评,导致在公众场合不敢说话,失去很多升职加薪的机会。我们为了成事,得学会捭阖术,不端架子、不认死理,只为把事办成。
页:
[1]